深夜的高速公路上,葛先生握着方向盘的手突然紧绷。
右前方的货车毫无征兆地变道冲来,他的小米SU7 Max却像被按了暂停键——激光雷达没报警,AEB没刹车,甚至连方向盘震动提醒都没有。
29.9万买的新车直接撞上货车尾部,30秒后又遭后车追尾,整车瞬间报废。
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发生在真实车主身上的惊魂瞬间。
更让人唏嘘的是,葛先生事故后咬牙再订同款新车,最后宁可损失5000元定金也要退单:“钱能再挣,命赌不起。 ”
激光雷达成了摆设?
那辆顶配版小米SU7 Max的残骸照片触目惊心:车头完全凹陷,电池包外壳开裂,后备箱被撞成压缩饼干。
“官方宣传的端到端智驾,根本识别不了突然变道。 ”葛先生翻出行车记录仪,画面里货车变道时车身已经压线超过2秒,系统却全程沉默。
更讽刺的是,客服反复强调“激光雷达能识别140米外障碍物”,但事故发生时,货车距离他的车仅有不到20米。
类似的故事在车主群里不断重演。
有人在高架导流线亲眼看着车辆朝锥桶直冲过去,有人等红灯时被系统强行实线变道吃罚单。
“每次开智驾就像考科目三,得随时准备踩刹车救命。 ”一位车主苦笑。
客服的“太极”打得比系统还溜
事故发生后,葛先生连续三个月拨打小米客服。
对方先是让他授权提取行车数据,接着改口称“车辆已过户无法查询”,最后抛出一句“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草草收场。
这种处理态度并非个例。
多位车主反映,车辆发生智驾故障后,想要拿到完整数据报告比登天还难。
有车主试图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解析数据,却发现关键信息都被加密。
危险的“渐进式刹车”
业内工程师透露了更可怕的细节:小米智驾的刹车逻辑存在致命缺陷。
正常AEB系统检测到危险会瞬间全力制动,但小米采用“渐进式刹车”——先轻刹提醒,再逐渐加力。
这套在发布会被吹捧为“更舒适”的设计,在生死关头却要了命。
葛先生的事故中,系统前1.5秒仅施加了30%制动力,等到最后0.5秒想全力刹车时,碰撞早已不可避免。
把时间倒回三个月前,安徽高速上那辆没有激光雷达的小米SU7标准版,在撞上施工车辆前2秒才发出警报。
官方当时解释“低配版算力不足”,承诺顶配版绝对安全。
如今顶配版车主用血肉之躯验证的结果,揭穿了这套说辞的苍白。
“激光雷达不是免死金牌。 ”汽车安全专家指出,小米的传感器融合算法存在硬伤,多个雷达的数据经常“打架”,导致系统错判风险等级。
回看小米SU7的发布会,演示视频里车辆流畅地规避突然出现的假人、精准识别暴雨中的障碍物。
现实却是,有车主在晴天直路上遭遇“幽灵刹车”,有人的车对着停车场水泥墩子加速冲刺。
“宣传的测试场景都是实验室特供版。 ”前小米工程师匿名爆料,量产车的感知算法相比测试车缩水了40%的算力,只为降低芯片成本。
这场始于科技光环下的信任危机,正在演变成关乎生死的社会议题。
当车企把“颠覆行业”的野心凌驾于安全底线之上,消费者手里的方向盘,早已在资本游戏的狂飙中失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