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去年花25万买的合资SUV,今年同款直接跌到17万,他每次擦车都自嘲:“这哪是买车,分明是花8万租了一年! ”
这样的故事在2025年的车市早已不是个例。技术迭代快得像手机更新,价格战打得像“神仙打架”,稍不留神就成了被割的韭菜。 懂行的业内人都在偷偷提醒,不是非买不可,这两年的钱袋子千万别轻易打开。
一、技术爆发前夜,买车如同买“即将淘汰的手机”
汽车行业正站在技术革命的临界点。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固态电池,据行业预测,2026-2027年就将进入量产阶段。 和现在主流的锂电池比,固态电池续航能直接翻倍到1500公里,充电10分钟就能补能,安全性还大幅提升。 这意味着,现在花几十万买的新能源车,等固态电池车型一上市,大概率会面临“断崖式贬值”。
智能驾驶领域更是一日千里。 华为、大疆等供应商把智驾成本压到很低,连五菱宏光、奇瑞这类经济型车都计划在新车上搭载。 2024年上半年L2级以上辅助驾驶新车的普及率已达55.7%,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65%。 现在买没智驾的车,就像几年前买了没触屏的手机,用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过时”。
电池成本下降直接拉低了电动车价格。 2025年电池成本比2023年低了不少,锂价跌了88%。 动力电池占新能源车成本的40%,今年电池价格降了20%以上,车价跟着降是必然。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均价从18.4万降到16.5万。
二、燃油车退场成定局,现在买等于“接盘传呼机”
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连续多月突破50%,2025年更是预计飙升至57%。 那些曾经喊着“燃油车不会消失”的车企,如今的行动早已说明一切。 大众、奇瑞等传统巨头,新车型发布清一色聚焦混动和纯电。 日系燃油车只能靠“骨折价”清库存,凯美瑞这类热门车型都跌到了12万元。
燃油车保值率惨不忍睹:冷门油车三年残值腰斩(跌破50%),热门款如丰田RAV4勉强撑住65%,对比同价位电车二手价还低3万。 政策“歧视”让油车车主头疼:北京二环内早晚高峰禁行油车,上海外牌限行,深圳油车停车费翻倍。
随着油车保有量下降,加油站数量将逐步减少,维修成本攀升。 各地可能出台严格的限行、限牌政策,加速燃油车淘汰。 现在买燃油车,就像在智能手机普及前夜买了一部传呼机。
三、价格战惨烈,买车容易变“冤种”
2025年的汽车价格战已从“豪车下探”蔓延到“买菜车”。 理想、问界等品牌纷纷降价2-3万元,部分日系车型甚至出现“骨折价”。 特斯拉Model Y降价后周销量直接突破2万辆,比亚迪把秦PLUS EV压到10万元以内,精准狙击燃油车。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增配降价”的隐性降价方式。 腾势Z9、极氪001一年内多次改款,座椅通风、智能座舱等配置越加越全,价格一降再降。 去年花50-60万才能享有的配置,今年一半钱就能拿下。
低价背后可能藏着“暗雷”。 车企为压成本,逼着供应商降价10%以上,导致零部件质量缩水,车辆异响、跑偏甚至车身锈蚀等问题频发。 看似捡了便宜,实则买了辆“省心不足、糟心有余”的车。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否则后悔莫及
第一,别买纯油车。 合资品牌都在缩减油车研发,本田说2027年停售燃油车。 油车保有量明年到峰值,之后会逐年减少。 买了油车可能保值率低,以后维修难,4S店退网的越来越多。
第二,别买贵价电车。 新能源技术更新太快,像手机换代一样。 去年的高配电车,今年低价车就能有更长续航、更快充电。 高价电车保值率差,上半年豪华电车均价降了,新势力品牌车价跌得更明显。
第三,别买冷门品牌。 今年经销商亏损的超过一半,燃油车品牌经销商亏损更多。 三菱退出中国,日产裁员,冷门品牌配件可能涨价,售后没保障。
想买车的话,优先选10万-20万的主流新能源车。 这类车技术成熟,性价比高,油电价格差不多。 现在超充网络越来越完善,不少车续航能超600公里,纯电车用着更方便了。
别买刚上市的新车,等市场反馈好再下手。 多看看地方补贴政策,选对时间买更划算。 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缩水(免税上限1.5万),现在买车能省4400元。
电池新国标实施前,6月底或是电车“跳楼价”最后窗口。 政策红利退出前,往往是购车最佳时机。 切记,买车不是买白菜,谁也不想刚提车就看着它贬值几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