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汽做了个0:11的决定,拒绝和华为合作。结果呢,市值蒸发了将近2000亿,股价跳水那阵,我一个朋友在群里吐槽:这下真得被割韭菜了。到了2024年,广汽又来了个11:0,这次完全同意跟华为合作。两个同样全票通过,却完全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必然?
我这几年泡在汽车圈,跟着新车研发走、跟着供应链磕磕绊绊,也亲眼见过做决定的窘境。说实话,那个2023年11:0否定华为合作,光听比例就让我起疑了——所有人一条心到底对不对?不是说团结好么,但这团结如果是把自己的眼睛都蒙上,那结果你懂得。
我跟一个做供应链的老哥聊天,他说:新技术推进就像车间流水线的升级,一句不合适就可能导致整条线都停摆。广汽去年没选华为,多少是为了坚持自己说的左手不换右手会断,但这断裂最后伤的还是自己。没有第二个声音,没人敢说这事儿要三思,这帮高管得出的11:0,有点像车间里一个老员工,没人敢质疑他一下,全凭经验拍板,他说错了,整个产线跟着遭殃。
再说,那个2024年的逆转11:0,虽然也统一得很干净利落,但对我来说,有点晚了。换句话说,统一决策确实有利于执行力,但也意味着犯错更快,改错也很难折腾出中间路来。更别说,这11:0,可能压根没真正包容反对声音,翻盘靠的或许是市场的压力和业绩数据逼疯了所有人。
说到业绩,这不是主观武断,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广汽2023年Q3营收同比下滑了约15%(样本少,估算),利润更是萎缩两位数。面临这样的现实,真是不反思反省,除了死路一条,还有谁能撑得住?尤其是在市场中,竞争对手不断跟进智能座舱和芯片自主研发,华为那一脚踹进来的确是救命稻草。
你说,这两次11:0背后隐藏的是决策的便利还是懒惰?我倾向于后者。很多车企高层喜欢统一意见,因为减少磨合成本,"省心省力"。但一旦某个方向错了,也就全员陪葬,后果可不简单。对比下同价位SUV,没和华为合作的,新技术升级慢了两年,用户体验差异明显(口碑差局部调查,不完全数据),华为合作的反倒卖得火爆,配置和反应都像换了台机器。
供应链这块,我总爱用做饭来比喻——做饭有厨师、采买、储存、火候控制,每个人意愿不合拍,整体饭菜口味直接不同。广汽2023年那次否决,理应有个反对厨师,把食材和火候都提出质疑,但现实是厨房的人都点头,盖过了那个潜在的声音。2024年才赶紧换了菜谱,却已经掉价不少。
记得有次和修理厂的师傅聊天,他无奈说:现在车上新科技慢慢多,没进口零件还好,缺件多了,修起来真是烦。那个供应链就是你吐槽的‘闭环’没做好。这让我怀疑广汽内部到底有没有人敢提真话,或者提了但没被理会。
附带说一句,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猜测(纯粹不确定):是不是广汽里某些高管对华为始终存有成见?毕竟各家企业之间都有江湖恩怨,这东西影响决策的可能性不小。
顺便想到点儿小细节,广汽销售那帮人私底下对华为手机的喜爱程度挺高,这倒挺有意思——产品线对接的隔阂,居然在消费层还没到亢奋程度。真是头脑风暴时才会出阵营。
这么说来,决策中完全统一,看上去高效,其实是双刃剑。和你聊聊,你有没有觉得,当所有人都是YES时,反而少了点活力和灵魂?
我自己也反思了,之前一口咬定统一决策就是好事,现在觉得真得借鉴那家公司经验——每次做重大决策,都至少得有一个反对派挑刺,说不定能省掉一整年的跌宕。
这段话先按下不表。
这两个11:0的背后,体现的不是决策流程的智慧,而是整个企业文化对声音多样性的容忍程度。这个广汽以后会不会变得更弹性些?或者仅仅是市场倒逼的短暂应变?我很好奇。
市场传言今年广汽的保值率比去年低了5个百分点,虽然数据不太明确,但这种微小变化对多数家庭用车成本影响不小。你们怎么看,决策的保守和冒进,能不能真正影响最终的用户体验和成本?这个问题,大家不妨想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