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还没散场,外场停车区一排排的中国品牌新车蒙着初雪,轮胎纹里藏着秋末的泥,自顾自地发着冷。经销商和司机亮着手电,指挥人把库存车一辆一辆往角落挪,像要把“今年少卖了快一半”这样的尴尬藏到更阴暗的地方。仓库里,库存超80万辆,不知道是哪一天开始,工人的动作越来越慢,他们说:“再搬也未必能卖。”敲开车窗,车内的温度比外头更低。
俄罗斯车市下滑不是新闻,而新闻往往都是坏消息。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累计销量101万辆,同比下降25%,与去年这会儿相比,市场接近腰斩。其中,中国自主品牌还勉强能挂个“57%份额”的招牌,但那只是蛋糕缩了半圈后的“最大分配者”,实际销量已经从“无限风光”变成了“牙根出血”。有种感觉,哪怕现在你只是停车挪车,也得力图找出一条能退场的路。
数据本身没什么温度,但细细剖开每一条原因,都能看到藏在行业肌理里的复杂纹路。进口税费的提升一如刀子落下:自2024年底,俄罗斯将进口汽车报废税率提升70%到85%,而且还没到顶,明年还要涨。这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直接让中国品牌告别“高性价比”,价格优势和低成本运输都被拦腰一截。你想象一下,一个买方客户盘算着新车价格,发现多了几万块的“报废税”,此前的犹豫瞬间变成了算账离场。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坏消息。经济结构性的衰退比任何关税都来得致命。冰箱里的牛奶价格涨了,汽油涨了,面包涨了,而汽车成了一场遥远的梦想。战时经济把资金全部推向军工战线,民用市场成了陪跑角色。通胀10%,卢布兑美元汇率摇摇欲坠,普通人想买个新车,得先掂量下钱包,摸摸信用卡,双手合十祈祷明年生活不要更糟。
基准利率21%,贷款年化30%,可能会让做二手车的老板提前退休。不夸张地说,买新车现在是“土豪才能做的事”。俄罗斯人的购车习惯本来就谨慎,现在一张贷款合同递过去,看到年化利率瞬间吓退三米。你在中国刷抖音时看到“购车零利率”,而在莫斯科,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妙的是,市场上的流言标配消费观望。谁都在打听,“现代要回来吗?”“丰田是不是要恢复生产了?”客户习惯了选便宜、选安全,现在想等“原装进口”重出江湖。国产车还没卖出去,就等着和“希望”比赛。部分消费者变成了“潜伏者”,不买,光琢磨,留个电话继续观望。
至于库存积压那个事,“堆货等天亮”几乎成了行业黑话。曾经拼价格、拼出货,一夜之间变成拼库存、抢销量。中国车企把货都发了,结果发现俄罗斯市场跟不上消费升级,中国品牌定位和俄罗斯人的喜好开始脱节。超4-6个月库存量,只有选择“降价去库存”,但这一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价格越跌越乱,市场越乱越跌。新车变成了“慢性存货”,只能打包甩卖,二手车老板们偷偷乐了又藏住笑,毕竟他们的二手车市场开始爆发。
如果把行业比作法医现场勘查:核心死因其实很明确,经济衰退+消费信心低迷。前期囤货是“死一遍”,政策叠加市场收缩是“死两遍”。每个环节都留有“失血点”,“骨折线”,“慢性伤口”。无人喊停,只有越来越长的库存清单。
有趣的是,自主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份额最大”,往年是夸奖,今年像是盖上镰刀,明明自己卖得最少还要背最大责任。我们从业者有时会自嘲,这份“最大市场份额”和“最大库存压力”,原来是一组冷冷相对的兄弟。谁家订单多,谁家库存也沉。
当然,也不在这里哭穷。汽车圈和法医圈一样,把苦都憋在心里,谁都知道,“无论你如何努力,买方都不相信你不会降价”。去库存和消费信心的博弈,和刑侦里先推理后抓人有点像:局面越混乱,证据越难找,办案人越要冷静。比如最近一位行业同僚跟我说,他其实挺希望国际品牌早点回来,起码能把市场搅热几天,国产车有机会趁乱再混几步,但这种“希望”其实更像“捧着伤口等奇迹”。
说“全是政策害的”的观点太简单了,实际市场每一步都很复杂。政策、货币、渠道、预期、消费和信心,每一个变量都有独立的杀伤力。你要问中国车企未来怎么在俄罗斯活下去,只能说:“多看少动,少囤多试,动作别太快。”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等信心回来,比降价更重要。俄市场复苏的前提是大环境要改善,这一点,不靠喊口号,不靠砸市场,只能等。
法医行业里有个老规矩,案情复杂时第一步永远不是下判断,而是保留疑问。汽车行业也是如此,此次俄罗斯车市暴跌,中国车企能走出来吗?大家都是冷静旁观者,但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观望者?如果你是市场决策者——你会选择继续囤货,还是先把库存清掉,活得简单一点?
在经济持续衰退、政策摇摆、信心濒危的环境下,中国车企如何重新布局?俄罗斯的消费者还会信任“更新更快”的中国汽车吗?库存和市场份额的悖论如何破解?也许这些问题,得等下一个冬天才看清答案。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