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卡脖子”,真不是个小事
前阵子跑去拍一条跨省的试驾视频,车是纯电的,本来想着现在高压快充这么多,沿途也不至于太折腾。结果刚上高速没多久,在第一个服务区就被现实教育了——理想、特斯拉、国网的牌子都挂着,可仔细一看,每家就那么几根枪,还得挑自己能用的那种。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理想站点,一个5C超充,三个2C超充。那台5C只认自家i8和MEGA,我们这车只能排在2C那边等。隔壁有辆汉L EV插着枪,功率表上蹭蹭到250kW,看着很爽,但到八成电的时候速度肉眼可见地掉下去。我盯了一会儿,人家还在便利店慢悠悠喝咖啡,这时候队伍后面已经多了三四台车。
群里有个老王,上个月开他的增程SUV回老家,也遇到类似情况。他说他只是想补个十几度电应急,可前面两台400V平台的插混死活要冲满,一直拖到90%才拔枪,那会儿功率掉得跟手机涓流差不多。他还打趣,“你说这是加油站的话,加半箱油的人肯定早走了”。
其实岚图那俩高管提过建议:八成左右就结束,不然收占位费。这话我觉得挺实在,高速上的桩本来就少,而且不像城里的商场地下停车场,你真没啥理由非要耗完最后10%的时间。有师傅跟我聊过,说国外一些地方干脆设定SOC到了85%直接断电,再给你留十分钟缓冲挪车,不挪就计费,这样轮转效率一下子起来了。
不过光靠规则可能还是不够,有次我在苏北某段高速碰见暴雨天,全站只有两个快充能用,其中一个还坏着——维修员说是冷却泵漏液烧保险,他临时拆下来送厂修。这种时候别说占位费,就算有人愿意让位,你也得先祈祷设备别罢工。所以硬件数量和稳定性,也是解决长途焦虑的一环。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车辆自身对大功率桩的适配能力。有些标称800V的平台,其实低温或者高SOC状态下会主动降压限流,用起来体验差距挺大。我之前借测过一款新纯电,在五摄氏度以下,即便连上350kW桩,也飙不上200kW,当时销售顺嘴一句:“冬天嘛,都这样。”但同场另一款车型还能稳住280kW以上,所以技术底子的区别,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一览无余。
后来返程路上,我刻意挑人少的小服务区停,一次性补够续航再走,中间甚至碰到了隔壁市来的摄影师,他开的是同品牌早期版本,因为BMS升级不到最新协议,只能吃120kW,那脸色比外头阴云还沉……我们就在雨棚下聊了一阵,把剩下几个靠谱的大功率点位互相报备了一遍,也算找到点同行人的安慰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