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至14日,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 2025)成功举行。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汽车盛会,本届车展以“‘动’悉一切”(It’s All About Mobility)为主题,吸引了全球75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展商数量达116家,创历史新高。
中国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展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像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实现“1秒充电2公里”的全球最高峰值充电速度;
小鹏发布Next P7车型,并宣布与优步合作,2026年在慕尼黑试点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
零跑车顶配备激光雷达,支持800V高压快充。
还有!还有!中国供应链企业集体出海!像宁德时代展示NP3.0电池安全技术,亿纬锂能推出首款电池护照,地平线则宣布在慕尼黑设立欧洲总部,深化本地化研发。
面对中国品牌的冲击,德系车企也集体亮出自己的“技术底牌”。
宝马全球首发新世代iX3,搭载大圆柱电池,支持10分钟补能超400公里,续航突破900公里;
奔驰推出基于全新MB.EA纯电平台的GLC EV,支持800V高压快充,充电10分钟可续航260公里;
大众瞄准入门级市场,发布定价2.5万欧元的ID.Polo。
另外,像保时捷纯电卡宴、奥迪AI:RACE概念车等车型采用800V架构,充电效率都有大幅地提升。
除了前面的智能化、本土化展示,本届车展还首次设立“未来出行创投专区”,吸引200余家初创企业参展。其中碳纤维电池车身、固态激光雷达、车用MR显示等技术成为资本焦点。展会还开辟了4公里环形自行车测试轨道,展示电动滑板车、微出行工具等低碳解决方案。可以想象到以后的“移动出行”会越来越多元化。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晕乎乎的?别急,下面就来给大家标记重点。
像这几个车型可以注意:德系的宝马iX3、奔驰GLC EV、大众ID.Polo;中国的比亚迪海豹06 DM-i、小鹏Next P7、零跑Lafa5;还有概念车奥迪AI:RACE、保时捷纯电卡宴。
如果有在这买车计划的,需要注意本土化细节。先说语言服务,咱就看看中国品牌有没有给产品搞德语或者英语的本地化交互,就像小鹏的语音助手,是能支持生成式 AI 大模型了。接着就是看售后网络,红旗是宣布要在欧洲建超 200 个服务网点了,还有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年内也要投产。
虽然车展是落幕了,但并非终点。我们也可以看到:
技术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博弈”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指出:“2025年是汽车产业从能源革命向智能革命的转折点,未来的竞争将是整个移动生态体系的较量。”例如,宝马iX3的电芯由亿纬锂能供应,宁德时代为欧洲车企提供电池护照溯源体系,中国供应链企业正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
成长起来的中国品牌,是从“追赶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同比增幅超一倍,7月销量占比达9.9%。另外有些技术标准是中国车企开始主导,像比亚迪的兆瓦闪充、小鹏的L4级自动驾驶、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正如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所言:“中国车企不是挑战者,而是行业转型的积极参与者。”
欧洲车企“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术
面对中国竞争,德系车企一方面加速电动化转型(大众计划2027年前推出40款新车型),另一方面通过“本土化”降低成本。例如,宝马iX3的中国专属版本已在沈阳研发,奔驰GLC EV的国产长轴距版将于2026年上市。这种“在中国,为中国;在欧洲,为欧洲”的策略,或将成为未来十年车企竞争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