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似乎总有人在喊比亚迪快撑不住了,增长见顶,裁员裁得比以前频繁,仿佛它的光环也快暗下来了。而另一边,吉利几乎是喜悦洋溢,敢说明年后年国内市场它都能反超比亚迪。我反反复复思索,为什么有人只盯着数字看,却忽略了背后深层次的战略差距?如果战略不对,再多的市场份额也只是浮云。
这事儿得从背景讲起。去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了30%。这是一个重要关卡,意味着汽车行业不再是“快鱼吃慢鱼”的战场,而逐渐进入“以质取胜”的新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达到25%。到了2023年,增长一点点,增速似乎放缓,但整体趋势依然向上。
可惜的是,一些评论似乎只把焦点放在短期的销量和账面上的规模。比如最近我看到有人说比亚迪的增速见顶,裁员裁得厉害,就差明天就死掉;吉利的起步快,未来两年就能反超。这些话听起来很刺激,没错,数字确实在变,市场也在变化,但你没看到形式最重要的那个“战略”字。
我查了下,实际上比亚迪的战略布局远比这些短期数据考究。它在海外市场的投放、换电基础设施、甚至电池技术研发都投入了上百亿。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比亚迪算是走在国产前列的那批企业。去年它的“刀片电池”创新,美国、欧洲市场都在试水,豪华车型也在布局中。而吉利呢?仍然在国内一些细分市场打拼,技术储备和海外布局都远不如比亚迪。更别说在智能化和电池方面的积累。
只要渗透率还没超过50%,那么就是“快鱼吃快鱼”的时代。快的企业采取“快鱼吃慢鱼”的速度冲刺,布局快速上车,抢占市场份额。而当门槛一高,超过50%的时候,模式就改变了。变成以“质”取胜的“大战”。这不是简单的拼销量,而是靠数据积累、技术深耕和用户体验,把别家甩得远远的。
谁的数据多,谁就能做出更智能的车。智能化不仅仅是硬件堆砌出来的,还要大量用户数据支撑算法优化。比亚迪在国内外的用户基数都大,加上多年的车型铺陈,硬件、软件都在不断打磨。你知道吗?比亚迪去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远超吉利那点可怜的数字。谁敢为了客户兜底,谁就能赢得市场信任。智能化不是虚头巴脑的空话,要敢于在服务上做投入。
我甚至纳闷,吉利在国内还能吃到比亚迪的“肉”。可是放在国外,更考验的不是技术,还是真实的信任和品牌影响力。欧洲反而对低价进口车敏感,打贸易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远比国内要成熟,十几年的积淀,不是谁几句空话能代替的。特别在一些新能源渗透率低于30%的国家,比亚迪靠着“海外样板”开辟市场,复制国内成功经验,似乎更易得心应手。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某次展会,看着比亚迪的展台排满了排队的客户。那是品牌逐渐成型的体现,而吉利的车型在国际展上还在打折,感觉像是在追赶。终于让我愣了一下:国外的新能源车市场还在摇摆,是否比国内那般简单?老实说,欧洲监管规则严,价格战难打,低价策略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这也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市场环境不同,战略也得对应变化。
而我更关心的是未来几年的大局。有人说,换电站一旦突破万站,电车市场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换电走得快不快?我查了点数据,一年多前,韩国某公司就宣布,计划在两年内铺开五千个换电站。已经有多个国家开始大规模布点。比亚迪的“换电”技术绝不只是喂饱用户这么简单,它是未来智能交通体系的关键一环。
那有没有可能:换电站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一旦实现规模化,电车的续航不再是障碍,买车的人也会变得更理性。驱动“换电”成为下一个产业机遇的,不是别的,正是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同行们还在用传统的油车思维打拼,忽略了时代的变化。
真要问我:像蔚来、理想这些以换电为特色的品牌,是否真的可以抗衡比亚迪?我觉得这还得看。它们的车价偏高,面对降价压力,换电站的融合度还不够。换句话说,谁能在普通人心里树立起“换电更快、更便宜、更可靠”的认知,谁就可能赢。换电像超市货架一样普及,大量低价换电车和快充车共同激烈竞争。
国内车企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市场缺席,而是战略不长远。有人埋怨吉利“除了抄别人的,还能咋样”,我倒觉得,抄到一定程度也能算有章法。在海外市场,品控、品牌、渠道都要求更高,吉利要想超越比亚迪,不仅需要技术突围,还得解决“品牌信任”的天堑。
我已经看出轮到比亚迪的,是它的底牌太厚。身边有人买了唐EV,告诉我产品确实挺扎实。反倒是那些跟风的企业,短时间苦拼销量,长远看只是在为未来的变化捉襟见肘。
未来的市场,是靠策略、技术和品牌堆出来的。这场战斗没有所谓“短期胜负”。如果你只盯着数字和短期变化,随时会被快被超越的感觉冲击得晕头转向。谁能真正理解:差距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背后深藏的战略布局,才是未来的胜负手。别的还用说?你觉得,谁会在明年,甚至更远的占得最后一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