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聊起中国汽车出海,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比亚迪,毕竟它在新能源赛道上势头正猛,新闻也多。
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咱们只看汽车出口的数量,有一个老牌车企,一直以来不声不响地,在海外干出了一片惊人的天地,甚至在某些月份的出口数据上,把风头正劲的比亚迪都甩在了身后。
这家车企,就是很多人在国内觉得有些传统,甚至有点“老干部”风格的奇瑞。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意外?
咱们先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前不久的五月份,奇瑞集团公布了一个数据,单月出口量达到了惊人的九万多台,接近十万大关。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意味着奇瑞已经连续二十多年,稳坐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的头把交椅。
它的车,已经卖到了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国内许多新品牌还在为如何走出国门而绞尽脑汁时,奇瑞的全球版图已经悄然铺开,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海外王”。
那么,很多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在国内市场上,奇瑞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慢半拍,尤其是在智能化和新能源的浪潮里,声音并不算最大。
它是怎么做到在海外市场,尤其是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地方,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呢?
这背后其实没有什么一夜暴富的奇迹,靠的全是一种看起来有点“笨”,但极其扎实的功夫,那就是长达二十年的持续深耕和彻底的本地化。
奇瑞的出海之路,几乎是把当年丰田、大众这些国际巨头开拓全球市场的老剧本,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重新演了一遍。
它的核心策略就是,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而是牢牢抓住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皮实耐用和适应当地需求。
你比如说在俄罗斯,那里的天气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路况也普遍不好。
奇瑞就专门针对这些特点下功夫,他们的工程师会进行极寒环境下的车辆测试,确保车子在天寒地冻时也能顺利启动。
他们还会特意调高车辆的底盘,以更好地通过坑洼不平的道路。
甚至有传闻说,他们会把车上的杯架设计得大一些,就是为了方便当地人放他们人高马大的水杯甚至是标志性的伏特加酒瓶。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是打动当地消费者的关键。
正因如此,在俄罗斯的街头,据说每五辆中国品牌的汽车里,就有一辆是奇瑞。
这种“下笨功夫”的精神,在中东、南美这些市场同样适用。
在那些风沙大、气温高、路况复杂的地区,消费者最看重的不是车里那块屏幕有多大,而是这台车能不能开个十万公里不把人扔在半路上。
奇瑞的车,据说在中东的沙漠里经过了严酷的考验,甚至在局势动荡的叙利亚,因为其可靠耐用的特性,成了当地人信赖的交通工具。
当一个汽车品牌能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建立起口碑,它的品牌价值就不是广告能比的了。
这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可靠性,就是它最硬的通行证。
为了支撑起全球化的战略,奇瑞走的是一条重资产的路线。
它不是简单地把车造好了运出去卖,而是在全球建立了十个生产基地,包括在巴西那个占地面积相当于一百五十个足球场的巨大工厂。
在当地建厂,直接在当地生产和销售,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这不仅能有效规避关税壁垒,降低物流成本,还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让“奇瑞”这个品牌听起来更像一个“本地伙计”,而不是一个遥远的外国品牌。
然而,就在我们为奇瑞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份风光背后,并非高枕无忧,也隐藏着不小的挑战和隐忧。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传统燃油车的过度依赖。
数据显示,奇瑞庞大的海外销量中,有大约七成是由燃油车贡献的。
这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滚滚洪流中,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抓住了俄罗斯、中东等地区对燃油车依然旺盛的需求,赚取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支撑了企业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这也让它的业务结构显得有些脆弱。
一旦这些主要市场政策有变,或者全球的环保法规进一步收紧,奇瑞的出口业务就可能受到巨大冲击。
这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学生,虽然有一门功课考了满分,但总分依然存在风险。
其次,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
正所谓树大招风,当你成为出口第一名,自然会引来更多的关注和审视。
比如,欧盟已经开始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奇瑞作为重要的出口企业,自然也在被审视的范围之内。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的博弈,远比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要复杂得多,它考验的是企业的全球化运营智慧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更让国内关注者感到一丝焦虑的,是奇瑞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上的步伐。
相比于它在燃油车出口领域的辉煌,奇瑞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声量和表现,似乎还与其“巨头”的身份不太匹配。
虽然它也推出了像星纪元、iCAR这样的新能源品牌,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没有形成像比亚迪那样的技术护城河和品牌爆发力。
这给人一种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虽然驾驶传统帆船的技术炉火纯青,但在蒸汽轮船的时代,他换船的速度还需要再快一些。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奇瑞的未来感到悲观。
恰恰相反,它今天在海外市场打下的坚实基础,正是它未来转型最宝贵的资本。
一年接近五千亿的营收,遍布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以及在海外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的“皮实耐用”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它转型的底气。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些真金白银和全球化的渠道,可以让它有更足的底气去投入到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中。
一个肯为零下四十度的环境去认真做测试,肯深入到战乱地区去验证产品质量的企业,其骨子里的工程师文化和对产品质量的敬畏心,是值得信赖的。
这种精神,如果能同样用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上,相信它依然能够迎头赶上。
时代在变,赛道在换,对于奇瑞这位“出海冠军”来说,如何将燃油车时代的成功经验,快速有效地嫁接到新能源时代,将是它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