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万人、4500万辆摩托车,这是越南街头的壮观景象。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个国家的两轮摩托车几乎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没有车,你上班、买菜、接送孩子都举步维艰,这样的场景,让人类的出行需求变得触手可及。可,在这个摩托车之国,中国制造的摩托车曾经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为何又黯然退场?为什么日本车后来居上?而如今,中国电动车竟再次杀回市场,打破僵局。这场跨国界摩托车战争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启示?
不妨先看看两种天壤之别的摩托车打法:当中国品牌最初杀入越南市场时,他们没有靠“精品”取胜,而是靠着价格做文章。一台摩托车,售价低到300块,还开足马力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短短几年,几大国产摩托车品牌几乎成了越南人的标配。但这种“低价策略”却埋下了隐患——零件用劣质材料制造,车架断裂的情况屡见不鲜,售后服务成了一场空谈。越南人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越来越多的人戏称这些车是“废铁”。这时,日本品牌本田、雅马哈等悄然入场,他们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策略:品质过硬、价格昂贵,但服务到位。而后越南政府也加税限制进口,迫使中国厂商在当地设厂。反向操作之后,中国摩托车行业在越南遭遇崩溃。曾经90%的市场份额,到2018年却只剩不足1%,几乎销声匿迹。
但为什么中国厂商会在低价竞争中输得这么彻底?廉价路线真的毫无胜算吗?随着电动车在越南市场的崛起,中国品牌为何又能卷土重来?背后似乎暗藏玄机。
剖开事件,先从前后两场摩托车市场的交锋聊起。时间拨回2002年,那时中国摩托车厂商凭借低成本迅猛扩张。越南人对中国车既爱又恨,爱的是便宜,恨的是质量。一个普通家庭辛苦攒钱买了辆摩托,还不到一年,小毛病不断,动不动就罢工。大家的舆论逐渐转向负面,不少忠实用户纷纷转投日本品牌。越南政府见势直接出手,想办法扶持本田、雅马哈等日本厂商,从政策到关税都用上了。彼时的中国厂商面对政策压力和口碑滑坡,反而没有形成品质提升的反击,错失了市场。
从普通人的视角摩托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生计的一部分。街头小贩骑着摩托车批发蔬菜水果,骑坏一辆心情受损,收入也跟着受影响。日本车开的久、毛病少,哪怕贵一点大家也愿意买。越南不少地区的消费者反馈,宁可多加钱,也不想天天去修理厂。因此,日本厂商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中国摩托车却沦为笑柄。
再来看第二场交锋。这次是电动车的崛起——越南政府为了实现绿色转型,提出要在2030年让电动车占四分之一的交通市场,并设立各种补贴政策。2023年,越南的电动两轮车销量猛涨了35%,燃油车却同比跌了20%。这一转型潮让曾经风光的日本品牌也跟不上节奏。在看似成定局的市场中,中国电动车开始卷土重来,为何这次玩的不是低价,而是“真本事”?
虽然中国电动车品牌在越南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别忙着庆祝,这场“电动车攻势”仍存在暗涌与挑战。从表面上越南电动车市场正热火朝天,政府大力支持碳中和,地方政策不断推动充电桩的建设,让电动车成为了更省钱又环保的选择。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整个市场仍然有不少隐形问题:日本品牌虽然掉队,但并没有彻底退出,且他们依然在幕后布局新电动车计划,试图凭借技术再次反扑。另越南本土企业也开始加大对电动车的研发,如果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机会,也许能直接威胁到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
反方的声音也不容忽视。有不少越南消费者认为中国电动车的硬件不错,但软件没那么智能,偶尔会出现操作界面的故障问题。售后服务虽然看起来比过去摩托车时代更有保障,但依然存在维修网点布局不够均衡的现象,乡村地区的小型修理店较少,开到市区才能找到专业维修点,这让不少用户在发生故障时颇感不便。
经济方面的隐忧也不能忽略。虽然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优惠政策,中国在越南造车直接跳板到整个东盟,但制造和运输也需要成本。若越南政府未来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中国厂商是否能继续维持当前优势?
假性平静之下依然暗流涌动。中国厂商在越南电动车市场虽然站稳脚跟,但面对日本企业蠢蠢欲动以及越南本土势力的崛起,这个市场绝非铁板一块。
就在所有人以为中国电动车品牌会遭遇类似摩托车时代的命运时,局势突然迎来惊天反转。这次,中国厂商建立起了新的电动车生态圈,从生产到服务,可谓杀出一条血路。雅迪不仅在北江建厂,还打造完整供应链,涵盖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这些工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他们还与越南的零售和金融公司合作,推出“车贷方案”,让普通人能有更多购买选择,从选车到充电、维修,全流程打包搞定。
伏笔也在这场反转中收割。回想前述那个问题——中国车为何又能复苏?答案就在这:技术和服务双提升。雅迪的E3、G5车型搭载石墨烯电池,续航高达82公里,电池寿命长,不容易“掉链子”。这样的配置看似平平无奇,但体现了中国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在热带环境下如何优化电池性能,同时兼顾价格和耐用性。而市场也用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23年雅迪初入越南,销量就达到10万台,同比增长36%。
中国品牌的战略也逐步发力,利用东盟免税政策,把越南市场变成了跳板,将电动车卖到印尼、马来西亚等邻国。通过区域化策略,中国品牌或许能让“越南模式”成为扩展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标杆。
电动车赛道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仍有不少隐藏的困难。越南虽然绿色转型如火如荼,但基础设施布局远未完善,比如充电桩建设速度仍不足够快。许多小区和居民楼附近根本找不到公共充电设施,这让消费者对电动车仍有一定的疑虑。天气也是一大挑战——越南多雨湿热,这对于电动车的防水性能、电池寿命以及耐用性都是巨大考验。
各方分歧逐渐加深。尽管中越两国在制造业合作方面愈发紧密,但越南政府却对外资的扩张有所担忧,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厂商快速占据市场份额,有可能引发越南本土厂商的不满。再加上日本品牌迟迟没有完全退出,未来是否会迎来新一轮价格战,仍是未知数。
但更大的危机,或许来自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如果东盟地区经济政策出现波动,或者主要国家对碳减排的态度更严苛,中国厂商的扩张之路可能会面临新的障碍。毕竟电动车行业是一场长跑,谁都无法光凭一时的技术创新锁定胜局。
中国摩托车曾因质量问题失去越南市场,而今电动车却靠技术与服务重回消费者视野。这一来一回,究竟是赢了市场,还是又一次幸存于风口?中国厂商的迅速崛起值得肯定,但发展是否能保持长期稳定还需要市场的检验。换句话说,中国电动车的这场翻身战,不仅是制造能力的反映,更是企业从价格战到技术战转型的试金石。
如果说雅迪的电动车能跑82公里且省三分之二的电费是亮点,那日本品牌后来是否会拿出更具创新力的产品?中国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信任,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市场热潮?这依然是一场没有终局的竞赛。
越南摩托车市场,一次次风云变换,从中国廉价摩托被挤出,到电动车杀回重围。你怎么看中国品牌的这场翻身仗?这场“技术为王”的战斗,是否真的能巩固中国品牌在东南亚的地位,还是会再度陷入如前摩托车时代的质量与信任危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