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

中国汽车工业的江湖里,吉利曾是一个传奇。从摩托车厂起步,到收购沃尔沃、路特斯,再到连续五年稳坐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李书福带着吉利书写了一部“草根逆袭”的商业史诗。但进入新能源时代,这位曾经的霸主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2024年,当比亚迪以425万辆新能源车销量横扫市场时,吉利的新能源渗透率仅41%,燃油车仍是它的“半壁江山”。人们不禁要问:手握技术、资金、品牌的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上“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一、转型路上的“时间差”

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有驾

2015年的汽车江湖还笼罩在燃油车的余晖中,吉利却率先抛出“蓝色吉利行动”,豪言要在2020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90%。这个计划比国家“双积分”政策还早了两年,足见李书福的远见。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帝豪EV虽然打着“油改电”的旗号冲进市场,却因续航短、充电慢被消费者吐槽为“电动版老头乐”。更尴尬的是,当时新能源补贴政策偏爱纯电路线,吉利重点布局的油电混动反而成了“政策弃儿”。

这就像田径赛场上提前抢跑的选手,虽然出发早,但选错了跑道。到2020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仅5%,远不及预期。反观比亚迪,默默深耕电池技术十余年,在政策转向时亮出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瞬间引爆市场。

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有驾

二、技术路线的“选择题”

翻开吉利的造车史,“买买买”战略曾让它快速壮大,但在新能源时代,这种模式却显露出弊端。早期推出的几何品牌对标特斯拉,但首款车型几何A竟是帝豪GL的“换壳”产品,消费者戏称“花20万买了个电动帝豪”。反观比亚迪,从电池、电机到电控全部自研自产,像自家菜园子种菜般掌控成本,2024年单车成本比吉利低1.1万元。

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有驾

更关键的是技术路线的摇摆。当行业转向纯电时,吉利还在押注甲醇汽车;当混动成为主流,它又匆忙推出雷神电混系统。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让资源分散在混动、纯电、换电、甲醇四条赛道。就像同时追四只兔子,结果哪只都没抓住。

三、多品牌战略的“甜蜜负担”

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有驾

巅峰时期的吉利,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几何等十余个品牌,宛如一个“汽车大家族”。但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在新能源时代却成了负担:领克Z10纯电车型被极氪001“截胡”,耽误三年才上市;几何品牌月销长期三位数,最终沦为网约车专属;极氪虽然凭借001站稳高端市场,但过度依赖单一车型,后续产品难续辉煌。

这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真假美猴王的戏码——自家人打自家人,最终便宜了对手。反观比亚迪,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定位清晰,从10万级的秦到百万级的仰望,每个价位段都有拳头产品,形成“集团军作战”的优势。

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有驾

四、研发投入的“龟兔赛跑”

技术竞赛本质上是烧钱的游戏。2024年,比亚迪豪掷542亿元研发费用,平摊到每辆车上仅1.27万元;吉利研发投入虽达240亿元,但燃油车与新能源业务“分蛋糕”,平摊到每辆新能源车上成本陡增。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将80%研发资源聚焦新能源,而吉利直到2023年才把研发费用率从11%压到6%,堪称“亡羊补牢”。

昔日自主品牌霸主吉利,为何在新能源赛道掉队?技术短板曝光-有驾

这种差距在智能驾驶领域尤为明显。当小鹏的XNGP已实现“全国都能开”时,吉利直到2025年才推出“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虽然能造出坚固耐用的键盘机,却输掉了触摸屏的革新。

五、破局之路:大象如何转身?

面对挑战,吉利的转型步伐正在加快。2024年《台州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战略重心转向“聚焦、整合、协同”:几何品牌并入银河,专注打造精品小车;极氪与领克“化干戈为玉帛”,共享浩瀚架构;雷神电混系统实现热效率46.5%,短刀电池能量密度比肩刀片电池。这些动作就像老裁缝改西装——该剪的剪,该补的补,逐渐勾勒出新版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布局。收购魅族手机、发射卫星、投资低空飞行器,吉利正在构建“天地一体”的智能出行生态。这种“科技树”虽不如比亚迪的垂直整合立竿见影,却为未来埋下想象空间——就像围棋高手,看似落子散乱,实则在布一盘大棋。

---

如今的汽车江湖,没有永远的王者。特斯拉用17年实现盈利,比亚迪用20年完成逆袭,吉利的故事远未到终章。当这家拥有38年历史的企业喊出“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目标时,我们或许该给它多点耐心——毕竟在马拉松赛跑中,暂时的落后不意味着输掉比赛,调整呼吸、找准节奏,才能跑得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