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增程技术升级,动力稳定,冬季表现提升

凌晨两点,车辆检测线只剩下一台智己LS6还亮着灯。技师的数据表格上,“亏电功率275.5kW”被红笔反复圈出。他没多说什么,只有一句评价:“这是行里的罕见动物。”这台车曾在他手下“油电轮番造访”,量产性能却显得异常冷静。客户刚试驾完,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一句轻飘飘的:“动力没掉,声音也没变。”多年来,增程车的“续航焦虑”“冬季掉链子”“发动机嘶吼”,在用户心里都成了算是野生生物——遇到一只不叫唤还怎么判断它是不是增程呢?

车市,尤其是新能源赛道,总爱比拼杀价和参数。你敢降,我就跟着砸。结果就是比动力,比智能,比谁电池大。可盘到2025,新能源渗透率60%,内卷成了常态。而9月的智己品牌销量却逆市走高,11107台,环比增长81.8%。突然间,“恒星超级增程”冒头,一口气把老增程车的三块“短板”锯掉。

说增程是“过渡方案”,一点不冤。早期用户选它,无非看中用油兜底,强行让自己“假装”用纯电车。可惜电池小、充电慢,冬天续航掉得比北京的雪还快。更有甚者,亏电一跑,发动机吼成老牛。难怪很多老司机评价:买回来就是“骑虎难下”。

智己的恒星增程,之所以让行业老兵愿意推敲,是因为它敢用大电池“硬碰硬”。66kWh超级逍遥MAX电池,单纯电续航可达450km。听起来,你会怀疑是不是在跟纯电车抢饭碗。15分钟充310km,咖啡喝到半温,电也满格。北京通勤族,实打实能做到一周一充——以前增程用户“每天都惦记充电桩”的心态,大概率要被这帮人取笑。

动力和静谧,是老增程的死穴。亏电常常拖脚,发动机“破罐破摔”。但智己的技术手段颇为刁钻,抬出了Zephyr 1.5T发动机,宽域废气再循环和高精度点火,实测亏电油耗5.32L/100km。你去跟同级车型比一把,省油23%。电驱这头用800V架构,电量低16%都还能暴力输出,这在增程车里算是“反向衰老”。再加上一套主动降噪,怠速36dB,发动机启动时增量只有0.5dB。技术手册或许长篇大论,普通用户就只剩下一句:你炒菜,我煮饭,厨房里都不比这车吵。

冬天北京能用增程车?以前我的答案是“你可以买,但冬天只能逛超市”。现在这帮技术员告诉我,-10℃还能170kW高速充电,电池保暖像裹着电热毯。实测北方补能时间比过去缩短40%。以前你用增程车下雪天开,等于自带“定时关机”;现在不会有人因电池温度折腾半小时。“电池尿不湿”终于变成历史名词。

智己增程技术升级,动力稳定,冬季表现提升-有驾

当然,卖得好不能光靠技术,咱说到底,市场认的是能省心、能省钱、能用得住。9月销量亮眼,但数据有意思的是,64%是燃油车转投,71%是家庭用户,北方用户42%。说明什么?说明智己是真把油电两派拉到了一起。用户用纯电上班,周末用油自驾,快充15分钟够玩一周。家里有娃,底盘减振这些沉默科技派,也变成了“家庭购车刚需”。

幕后花絮比正剧还精彩。智己的突破,其实是上汽磨了十年才得来的硬本事。七重电池安全,单晶三元材料,缺陷率标准堪称“望远镜级别”——PPB级只在科研论文里见过。驾控这头,全国无图城市NOA“智能驾驶”进了头部阵营,底盘则玩出了四轮转向、空气弹簧,5米长的SUV拐弯能跟MINI COOPER拼灵活,这对“手大脚重”的老司机是福音也是考验:买了这车,停车技术不过关,那才真丢人。

智己增程技术升级,动力稳定,冬季表现提升-有驾

喷子说“增程就是拼凑”,但从智己的做法来看,一切都为了让用户“忘记它是增程”。工程师的目标,就是做到你用车时不思考技术,只考虑去哪儿玩。“无感增程”,等于让最挑剔的用户都闭嘴。当然,对手没有闲着,理想、问界、小米、小鹏都在跑马圈地,上汽还能联手华为一起搞品牌,势力交错,谁胜谁负还得看剧终。

智己增程技术升级,动力稳定,冬季表现提升-有驾

不过智己胜在“成本分摊的数学题”。材料用的单晶正极,电池寿命翻倍,成本贵但覆盖率高。66kWh电池解决九成通勤,剩下50L油箱拿下来长途需求,渠道下沉再砸三四线城市,精准狙击“没有家充桩”的那批用户。以前的新势力爱搞小圈子,现在已然是“拼体量,拼交付,拼广谱”。

智己增程技术升级,动力稳定,冬季表现提升-有驾

增程到底能不能成为主流?答案没有标准。有人说光靠快充和电池大是“烧钱买数据”。也有人信“电动终极归宿是纯电和氢能”,增程只是技术过渡。从用户角度讲,最理想的不是参数有多大,而是根本不需要担心车辆限制。技术,一旦做到用户无感,那就算赢了半截。

新能源行业的寒冬,其实是参数和价格卷出来的。看似白热化,其实大家都在等下一个“价值爆点”。智己用销量证明:懂用户痛点才有底气革命,用技术体系做支撑公司才不虚标榜。能爆卖,也许是三权分立——把汽车工程、售后运营、市场洞察都干到了边界。剩下的就要看,一套“无感技术”能熬多久,是否有新颠覆者杀出。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如果有一天,无论增程还是纯电,大家都不再关心技术属性,只追求“用起来没有不爽”,这是不是对工程师最大的讽刺?技术进步的终极目的,是不是让一切回归“沉默的平常”?你觉得,用户会为技术买单多久,还是只为那份“不用操心”的踏实感,永远交月供?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