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利润暴涨85%,为什么还能气定神闲?

在长城汽车内部,敢这样对董事长魏建军说话的员工,恐怕不多。 但面对如此直白“劝退”,魏建军的回应却出人意料:“这小伙子挺率真,他其实是嫌我老了。 ”随后,他话锋一转,“国家鼓励延迟退休,却把我的重卡驾照吊销了。 其实我心理年龄是40岁。 ”

长城利润暴涨85%,为什么还能气定神闲?-有驾

这段对话发生在魏牌蓝山发布会上。 60岁的魏建军,没有选择功成身退,反而以更频繁的姿态站在台前:做直播、拍短视频、入驻小红书,甚至亲自下场测试智能驾驶系统。 从过去面对镜头就紧张到“手心冒汗”的技术派,到如今自称“要做高质量网红”,魏建军的转变背后,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战场上的突围焦虑。

魏建军的职业生涯始于对车的痴迷。 上世纪80年代,他凭借“保定车神”的漂移技术闻名当地,26岁接手长城工业公司后,靠手工拼装出第一台轿车,三个月卖出1000辆,掘到第一桶金。 此后,他带领长城抓住皮卡和SUV的风口,哈弗H6曾创下连续数十个月销冠的纪录,将合资品牌价格拉下神坛。

但新能源时代的浪潮颠覆了传统游戏规则。 2023年,长城汽车销量123万辆,同比微增0.21%,而比亚迪销量达302万辆,同比增长62.3%。 更严峻的是,长城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20%,且缺乏爆款车型。 魏建军曾反思:“魏牌不缺产品和技术,卖得不好是因为营销不到位。 ”

长城利润暴涨85%,为什么还能气定神闲?-有驾

这位习惯在技术中心啃硬骨头的掌门人,开始强迫自己适应流量为王的逻辑。 2024年4月,魏建军开启直播首秀,在保定街头实测无高精地图NOA。 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不能把用户当小白鼠”,衬衫后背被汗水浸透的画面成为热议话题。

在行业疯狂内卷的当下,魏建军成了最敢“唱反调”的人。 他公开批评价格战“对产业后遗症将持续七八年”,指责低于成本价卖车是“毁灭行业”。 当同行追逐销量排名时,他直言:“哪怕跌出前十,也要走正确的路。 ”

这种“守旧”背后,是长城对利润的执着。 2024年,长城净利润预计124亿-130亿元,同比增长超76%,成为最赚钱的自主品牌之一。 但高利润的另一面是市场份额萎缩:哈弗销量下滑,欧拉同比下跌41.69%,仅坦克品牌支撑增长。

魏建军的矛盾在于,他深知规模效应的必要性,却不愿以牺牲利润为代价。 他曾试图放权给年轻团队,结果长城在新能源转型中屡失先机。 最终,他选择重新挂帅,甚至亲自担任新设的“超豪车BG”董事长,推动搭载自研V8发动机的超跑项目。

2024年,长城的动作变得激进:与贾跃亭的FF合作“借壳出海”,让魏牌高山变身FF车型进入美国市场;高管合影中刻意遮挡的神秘超跑,被外界解读为“保定法拉利”的雏形。 这些举动与长城以往的稳健风格截然不同。

更引人关注的是魏建军对个人IP的塑造。 他开通微博、小红书,发布骑行摩托车的日常,甚至推出反内卷的“35+招聘”计划。 这些尝试略显生涩,但意图明确:让长城品牌“说人话”。

在智能驾驶领域,魏建军多次宣称“长城智驾水平就是行业第一”,并斥资投入超算中心和6000人研发团队。 但现实是,长城仍选择与华为合作,在高端车型坦克700上搭载华为智驾系统。 这种“自研+合作”的务实策略,折射出魏建军对技术路线的灵活调整。

尽管魏建军努力拥抱变化,长城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品牌矩阵分散的问题尚未解决:哈弗、魏牌、坦克、欧拉等品牌定位重叠,消费者认知模糊。 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长城虽布局了电池公司蜂巢能源和智驾公司毫末智行,但未能转化为市场声量。

魏建军的应对方式是回归“聚焦”传统:将7大品牌整合为4大板块,重押Hi4混动技术和NOA智驾系统。 但他也清楚,仅靠技术领先不够:“用户时代,品牌不能没有面孔。 ”

于是,60岁的他成了长城最大的“产品经理”。 从评审每一款新车的细节,到极端天气中亲自路测智驾系统,魏建军试图用“老炮”的严谨对抗行业的浮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