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气温图上的红色区域不断扩大,炎炎夏日正式拉开了序幕。
走在街上,滚烫的柏油路仿佛一个巨大的铁板,能把人烤出油来。
我们总想着怎么给自己防暑降温,喝冰水、吹空调,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我们每天依赖的座驾,其实比我们更怕这种“烤”验。
每年夏天,新闻里总会出现一些让人心惊胆战的画面:高速公路上,一辆车突然爆胎失控;停车场里,一辆车无缘无故地开始冒烟自燃。
这些事情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背后的安全隐患,可能就潜伏在你我的爱车里。
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高温天开车的危险,把那些藏在车里的“定时炸弹”一个个找出来,让你清清楚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该怎么防范。
咱们先从车子唯一和滚烫地面亲密接触的部件说起——轮胎。
这四个黑乎乎的“脚丫子”,是全车安全的基石,但在夏天,它们也最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有个想当然的观念,觉得天热,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轮胎里的气会膨胀,胎压会变高,为了防止爆胎,是不是应该主动给轮胎放点气?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恰恰是夏天行车最危险的误区之一。
专家和大量数据显示,当轮胎胎压低于标准值百分之二十五的时候,爆胎的风险反而会增加三倍。
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气打得不足的篮球,拍起来是不是软趴趴的,整个球体都在变形?
轮胎也是一个道理。
胎压过低,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会不正常地增大,在车子高速行驶时,轮胎的胎壁会因为支撑力不足而产生剧烈、反复的弯曲和形变。
这个过程,就像你拿着一根铁丝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快速地折叠,折叠处会因为金属疲劳而产生大量的热量。
轮胎内部也是如此,这种剧烈的形变会产生巨大的内部热量,再加上外面地表五六十度的高温炙烤,里应外合,轮胎橡胶的结构强度会急剧下降,最终在某一个脆弱点上,承受不住内部压力而瞬间爆开。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按照厂家推荐的标准胎压(通常在车门B柱或油箱盖内侧有标注)来充气,并且在夏季更要勤快地检查,确保胎压始终在正常范围内。
说完了看不见的胎压,我们再来说说肉眼能看见的隐患。
第一,是轮胎的磨损程度。
轮胎上的花纹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是用来排水的。
当花纹的深度磨损到低于1.6毫米时,也就是你拿一枚一块钱的硬币插进花纹沟里,已经看不到国徽图案的下沿了,那就说明这条轮胎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
在晴天干燥路面上,你可能感觉不出来太大差别,可一旦遇上夏天的雷阵雨,路面有积水,这种“秃头”轮胎就完全失去了排水能力,车轮会像踩在一层水膜上一样,瞬间失去抓地力,发生我们常说的“水滑效应”,车子会不受控制地漂移,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是轮胎侧壁的老化裂纹。
轮胎是橡胶制品,最怕的就是紫外线的长期照射。
时间久了,轮胎侧壁就会像人老了皮肤长皱纹一样,出现很多细小的裂纹。
这些裂纹平时看着不起眼,但在高温和高压的双重作用下,它们就是轮胎结构变弱的直接证据,任何一次不经意的颠簸或者碾过一块小石头,都可能让其中一条裂纹瞬间撕裂,导致爆胎。
第三,也是最危险的,就是鼓包。
如果你在检查轮胎时,发现侧壁上有一个像肿瘤一样凸起的小包,请务必要立刻、马上、毫不犹豫地去把它换掉。
鼓包的出现,意味着轮胎内部起到骨架支撑作用的帘布层已经断裂了,现在全靠外面那层薄薄的橡胶皮在硬撑着。
它就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引爆的“气球炸弹”,任何一次加速、刹车或者路面颠簸,都可能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检查完了车外,我们再拉开车门看看车内。
夏天经过暴晒的汽车,车厢内部的温度可以轻松达到六七十摄氏度,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闷热”可以形容的了,它更像一个高压高热的“移动桑拿房”和一个潜在的“化学实验室”。
这里面藏着的危险品,可能就是你随手放下的东西。
比如,一瓶再普通不过的瓶装矿泉水。
很多人想不到,把它放在仪表台上,在阳光直射下,圆形的瓶身和里面的水会形成一个凸透镜效应,将阳光聚焦成一个极小且温度极高的点。
有实验证明,这个光点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把深色的内饰或者纸巾点燃,引发火灾。
同理,老花镜、水晶材质的汽车摆件,都有同样的风险。
还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打火机、香水、以及各种气雾剂(如空气清新剂、补水喷雾等)。
一次性打火机里的液态丁烷,在车内超过五十五度的环境下,内部压力会急剧升高,很容易撑破塑料外壳发生爆炸。
而香水和气雾剂里大多含有酒精或其他易燃物质,在高温下会大量挥发,在密闭的车厢里形成高浓度的易燃气体,这时候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火星,比如开门时产生的静电,就可能引发瞬间的爆燃。
另外,现在人手一个的充电宝,其本质是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它在高温下内部的化学物质会变得非常不稳定,极易发生“热失控”,也就是一种无法中止的内部燃烧和爆炸。
把充电宝遗忘在暴晒的车里,无异于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威力不小的炸弹。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一下日益增多的电动汽车用户。
对于电动车来说,夏季的高温同样给它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本身就会产生热量,如果再叠加上外部的高温环境,电池的热管理系统负担就会非常重。
尤其是在烈日下使用大功率的快充桩给车辆充电,这无异于给电池“火上浇油”,会大大加速电池的老化,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诱发热失-控自燃。
因此,对于电动车主来说,夏季用车要养成良好的充电习惯,尽量选择在地下车库等阴凉通风的地方充电,或者选择在气温较低的夜间进行。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使用慢充,减少高温下长时间快充的频率。
同时,也要定期检查车辆的充电设备和电缆线束是否有破损老化的迹象,并时常观察电池组的底部是否有磕碰导致的鼓包、裂缝或者不明液体的渗漏,这些都是电池健康状况亮起的警示灯。
汽车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高温这个“放大镜”下,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被放大成一场无法挽回的事故。
我们要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养成主动检查、提前预防的习惯,从轮胎到车内物品,再到车辆的专业保养,全方位地为自己和家人的夏日出行,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