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可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特别是新能源车,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
前几年,大家一提起电动车,最头疼的就是“里程焦虑”,生怕开半道上没电了,撂在路上干着急。
这时候,一种叫“增程式”的汽车火了起来,像理想、问界这些牌子,卖得特别好。
这种车的好处是,既能用电,开起来又安静又省钱;万一电不够了,车上还自带一个小发动机,能烧油发电继续跑,一下子就好像解决了所有人的烦恼。
可时间一长,开增程车的人多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毛病也慢慢浮现出来了。
这技术到底是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一时间,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它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也有人说它就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其实,争论的背后,是咱们普通消费者在使用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心里总归是不踏实的。
咱们先说说大家抱怨最多的几个地方。
第一个,就是亏电状态下的动力问题。
增程车在电池满电的时候,开起来跟纯电动车没两样,提速飞快,那叫一个爽。
可一旦电池电量用得差不多了,全靠那个小发动机来发电,问题就来了。
很多车主都反映,亏电后感觉车子一下子就“软”了,尤其是在高速上想超个车,油门踩到底,车速还是慢悠悠地往上爬,跟满电的时候简直是两台车。
有位成都的车主就分享过,他开着自己的增程车去西藏玩,在平原上还挺好,一到高原地区开始爬大坡,就感觉车子有气无力,超个大货车都得掂量半天。
更让他郁闷的是,这一趟跑下来四千多公里,加油就加了五次,而且还得加贵的95号汽油,算下来一公里路要将近七毛钱,比他朋友的燃油车还费油。
这下,省钱的优势也没了,心里能不堵得慌吗?
第二个问题,就是纯电续航还是不够用,充电的烦恼依然存在。
虽然增程车号称没有里程焦虑,但大家买它,很大程度上还是冲着用电便宜去的。
所以,车主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能用电就绝不用油。
可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标称是一百多到两百多公里,实际开起来,尤其冬天开个暖风,能跑个八折就不错了。
有机构专门研究过咱们城市居民的用车习惯,发现一个星期上下班通勤,跑个两百八十公里是常事。
这么一算,就算你买个标称续航两百多公里的车,一个星期也得充上一两次电,才能保证基本都用电。
一位上海的车主就说,他的车纯电能跑二百三十多公里,平时上下班勉强够用,但凡周末想带家人去郊区转转,或者临时有事多跑点路,电量就告急了,上班的时候还得惦记着下班去哪儿把电充满。
这种感觉,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子,虽然没把人彻底拴住,但总在身后拽着你,不清爽。
第三个,是一个更深层、更让人担心的隐患——电池的寿命。
咱们都知道,手机电池用久了就不耐用了,汽车电池也是一个道理。
有专业机构的数据显示,增程车的电池,因为车主总想着“把电用光再充”,所以经常处于深度充放电的状态,这对电池的损伤其实比纯电车更大。
四年下来,电池的衰减率可能比纯电车高出百分之十几,整体衰减达到四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
一块电池的理论循环充电次数是有限的,比如一两千次。
如果你每天都把电开光再充满,就等于消耗掉一次循环。
这么算下来,原本能用十年八年的电池,可能四五年就不行了。
到时候换一块电池,那可是好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大开销,这笔账谁想算谁心疼。
最后一点,就是驾乘体验上的割裂感。
开电动车,图的就是一个“静”字,车里安安静静的,听听音乐,和家人聊聊天,特别惬意。
但增程车在发动机启动的那一瞬间,这种美好的氛围就被打破了。
“嗡”的一声,伴随着轻微的抖动,仿佛一下子从未来科技穿越回了燃油车时代。
尤其是在高速上亏电行驶,需要急加速的时候,为了保证动力,那个小发动机会拼命吼叫,转速拉得老高,发动机的轰鸣声和车身的共振,会让车里的人都觉得很不舒服。
这种体验上的落差,是很多增程车主最常抱怨的地方。
正是因为有这些实实在在的痛点,所以虽然增程车卖得火,但大家心里也都在期待一个更完美的方案。
最近,作为最早发明增程技术的通用汽车,联合咱们中国的泛亚技术中心,拿出了一套名为“真龙”的增程系统,看样子是下定决心要来把这些老问题一次性解决了。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针对亏电动力弱的问题,这套“真龙”系统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它不仅用了一个性能非常强劲的主电机,还配了一块特别厉害的奥特能电池,这块电池的特点是,哪怕电量很低了,也能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完全能满足电机急加速的需求。
再加上一个由大功率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的“黄金后勤部”,补电速度又快又足。
最终的效果就是,搭载这套系统的别克至境L7,在满电的时候百公里加速是5.9秒,在电池快没电的极限情况下,加速成绩是5.98秒,只慢了0.08秒。
这点差距,咱们坐在车里是根本感觉不出来的。
这就意味着,不管你车里有多少电,它的动力表现始终如一,彻底告别了“亏电软脚虾”的尴尬。
其次,在解决续航和充电烦恼上,它的思路也很直接。
直接把纯电续航做到了302公里。
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意味着充一次电,踏踏实实开一个星期上下班,完全没问题,彻底把人从充电桩边上解放了出来。
就算要跑长途,它还有一个59升的超大油箱,配合百公里只有5.9升的亏电油耗,综合续航能跑到1400公里以上,这下是真的一点焦虑都没有了。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支持6千瓦的对外放电,一箱油能发252度电,相当于一个巨型移动充电宝,出去露营的时候,电烤箱、咖啡机、投影仪一起上都没问题,大大拓展了用车场景。
而在大家最担心的电池寿命上,他们也拿出了压箱底的技术。
他们没有用行业里通用的测试标准,而是根据自己海量用户的真实驾驶习惯,建立了一套更严苛、更接近现实的测试标准。
在这种“地狱模式”下,他们反过来设计电池,目标就是让电池能够经受住超过3700次的完全充放电循环,让电池寿命提升了四成。
最终的结果是,这块电池设计能支撑64万公里的行驶里程而不过度衰减。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我们一年开一万五千公里,这块电池能用上差不多四十三年,基本上是和车同寿命了,这下大家就不用再为几年后换电池的巨款而发愁了。
最后,就是那个烦人的噪音和抖动问题。
泛亚的工程师们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
他们从源头上让发动机本身变得更安静,又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减少了启停时的振动,还优化了电机,给整个驱动系统穿上了一件五层复合材料的“隔音棉袄”。
最终的效果是,发动机介入的时候,车内的噪音变化小于0.5分贝,方向盘的抖动也远低于人体能感觉到的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你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个隐形的管家,在后台默默地干活,绝不打扰你,让增程车也拥有了纯电车一样的高级静谧感。
总的来看,增程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怎么把它做好,怎么去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
过去,大家觉得增程车是个不错的过渡方案,但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而现在,像上汽通用这样的大厂,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开始重新定义增程技术,把标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因为只有企业之间不断地技术竞争,拿出更极致、更完善的产品,我们才能最终用上既没有里程焦虑,又有高级驾驶体验,还不用担心后续使用成本的好车。
未来的汽车市场,也必将是那些真正懂得用户、解决用户问题的技术和产品的天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