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开了6年电车,花在维修和折旧上的钱比想象中还多?电车虽然在外面看省钱,但背后隐藏着不少成本细节,特别是那些看不见的开销。刚开始我也是一边觉得电费省得挺爽,一边心里暗自庆幸划算。可是实际落地之后,我发现所有省钱背后,潜藏的都是可能被忽略的坑。
比方说,保险这事。第一次买电动车时,保险公司给的报价比油车贵——6800元,比我朋友开油车的一年保费多几百到上千。问了几家保险,中意的理由就是电池风险高。的确,电池占车价比例高,修起来成本血腥,保险费自然随之飙升。我当时还没多想,觉得这是正常现象,但现在想想也许真是电池导火索。
再一个,折旧。这个更隐形,我当年花了15.8万落地买车,6年后卖掉只剩5.2万,亏了10万多。这还算好,偶遇几款入门级电车,折旧率低于20%的很少。更别提一些低价电动车,几年的时间,剩下一堆零头。原因也很明显:续航衰减是最大杀手。我满电状态下能跑401公里,冬天就剩260-290公里。换句话说,续航掉了大半。刚开始还以为正常波动,后来发现,很多车都差不多这种衰减程度。有朋友问:那用几年你还会考虑不要了?我猜测,可能可能,3-5年后,这些电池容量都要换了,要不然每天出门都怕续航最后关头突腰斩。
说到电池,维修的隐形花费也不得不提。去年车子中控屏电路出问题,修了个屏幕3000多,好在我的车没撞过,大部分维修时候都遇到简单的小问题——换个刹车片、火花塞,6年累计还不到7000元。而油车,维修多是日常零碎,但累计起来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电车的维修发生时,真就意义非凡。上半年,我不小心底盘刮了点东西,光更换电池护板就花了1200元——换个角度想:成本其实挺高的,要是出大事故?嘿,那就真正见识到伤筋动骨一百天版了。
那充电时间呢?这个怎么说呢。家里装了私人桩,还能多省点,有时候早上插上,晚上就满了。很多公共充电站排队要排半小时,等充电又要半个小时到一小时。特别是在假期或者长途出行时,充电地点排队都是必经之路。我还记得一次回家路上,临出门看天气预报,得打算找个充电站充一遍。其实我已经提前规划好了,但临时发现一个电站因为维修,不能用,只能再绕远点。这样的小插曲,很多人都没预料到。
除了充电时间,车辆衰减带来的麻烦也在不断侵蚀真金白银。很多车企承诺8年、15万公里不超过30%的衰减,但实际情况不一定是这样。有朋友5年就衰减差不多30%,马上要换电池。我可以透露,电池的寿命本身就等于定时炸弹,用几年就得准备出大几万买电池。长远看,你要是真的长期持有这车,到头来就发现:省的钱,可能被续航减弱、维修和折旧全都缩水了。
我还翻了下笔记——除了折旧、维修和保险之外,轮胎的损耗也是不小的开销。因为电车比油车重几百公斤,轮胎更快磨损。六年轮换了两次轮胎,花了3600元。油车的话,大概3-4年就会换一副,六年能省出不少(大概1800元),不过电车轮胎快磨损,倒也让油车更省心。
总结一下:其实我开了6年,发现用车真正狠的,还得算下折旧、保险、维修和其他的隐形成本。单纯以电费为优势,远远不够打平这些看不见的账面亏损。就算我刚才列的这个数字(总支出差不多14.9万对比17.7万)看起来还算省了点,但这个省有前提:私桩、没有大事故、车型还好不贬值太快。
这让我想了个问题:你们觉得,电车的隐形成本是不是被低估了?或者说,未来这些成本会不会更高?我没细想过,会不会行业里为了续航和技术导航不断推新,6年后我估计……新技术和新车型也会让旧车变得更落伍。既然如此,买车怎么看成本,还是得量体裁衣——没有万能公式。
我觉得电车未必一定比油车肉疼的少,特别是没有私人充电桩、跑得不特别多、考虑长期持有的人。反之,想省事、长距离跑的,油车依然靠谱。这就是这几年的真相——看得见的省钱只是表面,复杂的幕后账单才是水深火热。
你们在用车花费中,有哪些隐形的坑自己踩过?或者,觉得哪方面的成本最容易被忽略?除了电池和保险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被隐藏的支出?说不定我还漏掉了点什么,欢迎留言补充。
反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觉得,买车这事,最重要的还是算明白自己真正需要啥。毕竟,车再好,也不能买得太大费周章。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