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媒多次对固态电池的突破技术进行了报道。10月16日,央视新闻,详细解读了“碘离子胶水”“柔性骨架”“氟力加固”等三大技术突破,明确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同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固态电池新突破!新能源车续航有望翻倍”的文章,解读了固态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难题的攻克过程。
央媒的下场,凸显了固态电池技术已经到了一定的临界点,逐步开始可以走出实验室,走向小规模的试用,从而为未来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先说结论。固态电池研发,最应该关注的是安全,其次是成本,最后才是续航。续航应该是安全和成本的副产品,并不是消费者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
提供一组数据,大家可能会不太敢相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8月,全国燃油车销量突破90.2万辆,同比增长13.5%;今年1-8月,燃油车累计销售874.7万辆,几乎追平去年全年的销量。从数据看,早在2024年11月,燃油车和电动车的销售就已经实现了逆转。为啥燃油车反而更香了呢?
这恐怕得归功于近年来发生的恶性电动车事故了。比如,今年3月,小米SU7在安徽高速起火导致三名女大学生被烧死;还有,十天前,小米在成都发生的事故,从碰撞到燃起大火仅约30秒,群众救援都来不及,驾驶员被烧成炭。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专门黑小米的,之前电动车(各种品牌)一撞击就呼啦一下子烧起来的案例也有很多,绝大多数都来不及逃生。
销量的变化,反映了群众心理的变化。再省钱不能把命省了。再加上现在燃油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价格降低了很多,而且智能化短板也不断补齐,老百姓用脚投票也很正常。
随着新能源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它的弊端也不断显露于公众面前。包括但不限于:1.残值低,电池更换费用差不多相当于重买辆车,彻底变成消耗品;2.电池的安全性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安全风险急剧增加;3.从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并不省钱。
因此,固态电池已经成为未来电动车发展的救命稻草了。
但眼下,无论是媒体还是汽车生产商、电池生产商,似乎都把宣传的焦点放在增加多少公里续航。
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就是安全、成本、续航,三个维度。对其中一个维度说的越多,目的是为了隐藏其他两个维度的劣势。如此看来,目前固态电池方案解决得好的,只有“续航”。如果在安全、成本两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维度,取得较大突破的话,必然要在这方面大肆宣扬。因为对比“续航”,老百姓更关心的,第一、二、三、四都是安全,然后是成本,最后才是续航。没命没钱比“开不远”要重要得多。
那么固态电池究竟安不安全呢?
从技术角度看,固态电池所使用的固态电解质(如硫化物、氧化物)热稳定性远高于液态电解液,热失控起始温度比液态电池高30-50℃,穿刺、挤压实验中不易起火,产热量仅为传统锂离子电池的25%-30%。同时也避免了液态电解液泄漏、挥发导致的爆炸风险,确实要比现在使用液态电池要安全。
但这也只是技术角度的,理想状态。实际上,
1. 目前市场上宣称“固态电池”的产品80%实际上是半固态电池(含5%-10%液态电解液),虽提升安全性,但未彻底解决液态电解质隐患。
2.国家关于固态电池的标准尚未出台,如果将来使用大型车企的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存在被偷换概念的风险。
3.对比液体炸药和固体炸药,固态电池一旦爆炸,其威力可能要远远大于目前的液态电池。
中国电动车产业从无到有,殊为不易。笔者也无意褒贬电动车产业,只希望未来不管怎么发展,人的生命权始终应该被摆在第一位,忽视这个价值观的企业不值得生存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