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化已成为车企争夺用户的核心战场。2024年,比亚迪率先发起“智驾平权”行动,推动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向20万元以下市场普及,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这一趋势不仅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下沉,更让中端智驾芯片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
中端智驾芯片:从边缘走向主流
过去,智驾芯片市场呈现“哑铃式”分布——低算力芯片(10TOPS以下)支撑基础辅助驾驶功能,高端芯片(如英伟达Orin X、华为昇腾610)则服务于城市NOA等高阶场景。而中端芯片(50-200TOPS)因定位尴尬,市场规模长期受限。
然而,随着比亚迪、长安、吉利等车企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主流车型,中端智驾芯片的需求激增。据行业消息,比亚迪已向英伟达和地平线下达百万级订单,以支持其全系车型的智驾标配战略。这一趋势正在重塑供应链格局,中端芯片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数倍增长。
竞争格局:生态、性价比与差异化并存
在中端智驾芯片赛道,各大厂商凭借不同优势展开角逐:
英伟达(Orin-N/Y):依托CUDA生态和算法移植便利性,吸引自研能力较强的车企,如比亚迪、小米。
地平线(J6E/M):通过高性价比和本土化服务,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广泛覆盖自主品牌。
高通(8620/8650):凭借与手机芯片共平台的成本优势,联合Momenta等算法供应商,主攻高性价比方案。
德州仪器(TDA4VH):以稳定性和成熟方案赢得大众、五菱等传统车企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对“中端价格、高端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促使高通8650、地平线J6M等芯片在部分场景下挑战Orin X的性能边界。
挑战与机遇:英伟达的“甜蜜烦恼”
尽管英伟达仍是智驾芯片领域的领头羊,但其Orin系列架构已面临挑战。新兴竞争对手凭借更新的计算架构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正在蚕食市场份额。此外,蔚来、小鹏等头部新势力加速自研芯片,进一步挤压英伟达的增量空间。
然而,英伟达的战略重心已转向利润更高的云端计算市场,汽车业务仅占其营收的极小部分。这种“选择性投入”为其他厂商提供了争夺中端市场的窗口期。
未来展望:淘汰赛加速,生态协同成关键
随着全民智驾浪潮的推进,车企对芯片供应商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算力,而是更看重开发生态、成本控制及本地化支持能力。地平线、高通等厂商通过深度绑定算法伙伴,正在构建更灵活的供应体系。
与此同时,曾经的行业霸主Mobileye因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逐渐淡出主流视野。这一现象警示行业:在智能化快速普及的时代,唯有持续创新、贴近客户需求,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2025年将是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一年,中端芯片市场的爆发将重塑行业格局。无论是芯片厂商还是车企,唯有抓住“性价比”与“技术升级”的双重需求,才能在全民智驾的浪潮中占据先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