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几年前去东南亚,满大街呼啸而过的摩托车,有一大半都沾点“中国制造”的影子?
那时可大不一样,各路厂家的广告漫天飞,商店里最显眼的位置全是国产车,价格一低再低,仿佛只要会喘气就能买一台。
连隔壁邻居阿明都自豪地跟人炫耀新摩托,说花不到一顿饭钱抢到的,是不是实力碾压豪华品牌?
可这热闹劲头,转眼就成了比失恋还难受的结局。
中国牌子从稳赢一方的“市场教父”,一下沦为没人搭理的“冷板凳”,人心滑坡的速度,那股酸爽,隔着屏幕都让人小腿发软。
听说最近,中国摩托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直线坠崖,从巅峰的百分之八十一夜清零到只剩个零头,那场面真有点像几千万粉丝突然掉光的网红。
日本人呢,在旁边一边冷笑,一边享受“捡漏”的快感,业务量悄悄回暖,老员工工资都长高了,还能顺便嘲一句:看吧,谁把顾客当傻子,最后自讨没趣。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扎堆进军东南亚,搞得像春晚抽大奖。
啥技术、售后、用户体验,全成了耳旁风,剩下的只有“谁便宜谁赢”。
还记得头几年,各大企业不是比质量,而是比谁更狠地下价,结果?东南亚的年轻人抢着买,乐呵呵骑着新摩托撩妹,朋友圈全是晒车党,似乎一夜暴富。
话说回来,这种“狂欢”,其实就是场速成班,乐极生悲写满整个故事线。
你说商家挣没挣钱?肯定赚,老板们腰包满了却忘了初心。
但细琢磨,每进一辆货,大概率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为质量真就跟马路上的土坑一样不讲理。
花几万的车,说坏就坏,闹心得不止买车的钱,修车铺门口天天排长龙。
小问题不断,油耗猛涨,随随便便就卡壳。
收尾最气人的是坏了没人管,保修形同虚设,售后人员兴致淡得像快下班的外卖骑士。
时间一久,谁还敢碰?
东南亚的朋友们最先翻脸不认人,泼冷水比自家食堂阿姨还干脆。
有钱一点的咬牙多花钱直奔日本老品牌,省心省力,售后还贴心得像自家表哥。
没钱的就硬着头皮凑合下,心里怎么骂中国货都不为过。
坊间流传的“买中国摩托等于自找不痛快”可不是捕风捉影,是真实生活的血泪写照。
再说品牌吧,这下场只剩个“烂”字。
一大波厂家见势不妙,关门清仓,能捞最后一笔是一笔,反正以后不打算来这片地儿再开档口。
有死死撑着继续混的,基本也被市场边缘化,没有新客户,原有用户天天吐槽。
服务跟不上,谁还要你?
有少数品牌图个面子,说要重修形象、保证品质,可信的人越来越少。
像极了劣质网红,为了流量一次性榨干名声,等人设崩塌再后悔都来不及。
就在大家争分夺秒抢生意时,日本品牌却稳坐钓鱼台,嘴角上扬地捡起中国企业丢掉的用户。
推出三成首付开新车的方案,敢拍胸脯承诺质量,关键还加码售后,弯道超车堪称教科书。
用户呢?精明如“杀价小能手”,用脚投票全都回归过来。
原本中国摩托风生水起的鼎盛时代,硬生生被自家手艺人一波操作打回原形,曾经辛苦拼下的地盘,又拱手让给了日本老对手。
中国厂家被骂也不冤,都怪自己太心急,短期赚快钱,赔掉未来生意,最后剩下不过是灰蒙蒙的一地梦碎玻璃渣。
也难怪,东南亚小伙伴一朝被蛇咬,整天防着“中国制造”的便宜陷阱,宁愿多掏钱保安心。
“便宜没好货”成了口头禅,这场失误成了行业警世恒言。
咱们要说,哪家公司还敢学当年的套路?只要品牌成了笑话,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动。
有些人还在怀疑,中国货真有那么差?咱不能说绝对,但经历过这波败局,谁愿意再拿钱包碰运气?
想翻身,谈何容易。
其实,这哪是摩托车独角戏,细看家具、小商品、鞋服类,多少都在复制粘贴当年的节奏。
开始时,大家抱着暴利的梦想巨头林立,结果还是那套比拼低价、忽视品质的老路。
用个一两年小毛病不断,大毛病随时爆发,用户变成流失的主力。
俄罗斯市场同样如此,看似便宜划算,用得省得欢,但真要说高端,谁都避得远远的。
咱心知肚明,高单价产品讲究品牌沉淀和售后服务,国内企业瞄得都是快钱,没考虑过长期口碑。
结果也就怪不得中国货只能在二三线市场混口饭吃罢了。
再来回忆下汽车合资厂家的那些骚操作,不少企业玩起“减料魔法”,早上刚让利,下午就把零件偷偷换便宜货。
还有人趁热涨价,割完一茬再剃下一茬。
买车的人一边吐槽售后,一边后悔当初被忽悠。
谁都明白,“把品牌当儿戏的,迟早被新秀秒杀,昨天东南亚人拿咱当故事讲,明天轮到自己做反面教材。”
这个循环早已经被全球市场反复验证,吃一堑不长一智就只能活在段子里了。
一句话,生意长不在大起大落,而在细水长流。
中国企业看热闹不嫌事大,忙着眼前的风口,却丢了日后的机会。
等到亏得“毛都没了”,才明白“赚口碑才是真”。
最扎心的是:你认真对待用户,给人省心,哪怕卖贵点别人也能接受。
反之,就算再便宜,也没多少回头客。
人们记性可好着呢,一旦对品牌产生不信任,劝退效果比防火墙还坚固。
千金难买“信得过”,何况是市场份额和利润呢?
大家看过的不止是摩托车的潮起潮落,还有日常用品市场,甚至是高端设备、医疗器械。
你要真以为一锤子买卖能撑起一家企业抱负,那真是想多了。
赔掉信誉,收场怕只剩裸奔。
更别说还有无数后来者等着捡破烂,市场根本不给回头的机会。
以为只要低价能赢世界,最后全成了笑柄。
其实“Made in China”本可以成为全球追捧的金字招牌,如今变成了“只适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市井传说。
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用过一次质量缩水之后,哪还会心甘情愿再吃回头草?
品牌成色一旦被揭穿,再撒多少广告也补不上。
中国企业要想真走出国门,关键还是学会把长线生意当真事做,拼的不是爆发力,是耐力。
等到哪天,能让用户主动帮你说好话,哪怕只有五分价格优势,也能累积出巨无霸帝国。
话虽糙,但理真不糙。
到这里,问题也就甩给每个厂商、每个做生意的人:你们还要借着“便宜”做大梦,还是想办法正儿八经修修自家招牌?
哪个思路更有前途,不用说都明白。
放下快钱的贪念,才能守得住长久的利润池。
这不光是市场的规律,还是真实人性的投影。
最后问一句大家,你们身边有没有体验过中国制造在海外的“惨案”,又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品牌翻身大逆转?
留言区里不妨晒一晒,说不定你我就是下一个写故事的人呢。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