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高端路难走,问界M9成标杆,智能服务创新成关键

“9”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总有点特别的意思。

既有点大气不失底蕴,又不像十那么满得发腻。

某种说法里,“9”就是走到了巅峰,还未封顶。

车圈儿的人最近好像也集体中了“9”的毒,大大小小的新SUV,腾势N9、极氪9X、领克900、深蓝S09、智己LS9……全都往“9”上凑。

头牌里问界M9曾经一阵风卷残云,火到“该有的都有”的地步。

表面上,“9”已经成了高大上的门票,可怎么感觉,中国品牌高端路上,气氛还是有点别扭?

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大家脑门:“中国车为什么一直上不了豪华的桌?”

是名字不够响,还是骨子里不够硬?

这些打着“9”招牌的新贵们,刚一上市就风头无二——几个月跑疯了,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可大多数很快就遭遇了“高处不胜寒”——销量直线掉头,出道即巅峰,江山代有才人出,新对手一批接一批,老网红一不小心就变成“过气艺人”。

谁都知道,冲击高端,真不是喊个响亮名字那么简单,甚至连“卷功能、卷外观、卷尺寸”都不一定灵。

道理明摆着,但真要走上去,哪有那么容易?

说到底,中国汽车的故事,绕不开一个“成见”二字。

别看咱自己的电池、芯片、智能化都玩得飞起,价格、配置、性能放在合资车旁边不见得吃亏。

但只要一说到“高端”,大伙儿脑子里的“BBA滤镜”立马就自来水式地开了。

奔驰、宝马、奥迪——多少钱都有人舍得,只讲究这口“有点洋气的香味儿”。

国产车再怎么整花活,好像还是挤不进这道门。

是不是咱们技术不够格?

不得不承认,以前内燃机、变速箱、四驱等等一票技术门槛,确实让那些德系品牌坐稳了“殿堂级”地位。

一提“豪华”,脑海里就是奔驰的大标、宝马的M Power、一排V8、V12发动机,以及上百年的历史故事。

这些画面、传奇、偏见,早就变成了某种高级感的“肌肉记忆”。

你说国产品牌要超越BBA?

难度不亚于让小学生去拿诺贝尔奖。

技术其实已经不是差那么大一截,你看这几年电动车领域,中国品牌给出的花样数都数不过来。

智能化,各种赛车级别的加速,辅助驾驶,两把刷子。

但风评就还没扭转过来,故事没法讲圆。

技术这关,搞定了吧?

可市场一递价签,国产高价直接扑街,高合HiPhi X卖80万,一年寥寥几辆,网友笑说这种车存在的意义,就是“完全是摆设”。

国产车高端路难走,问界M9成标杆,智能服务创新成关键-有驾
国产车高端路难走,问界M9成标杆,智能服务创新成关键-有驾

你高得离谱,没人买账;你便宜,别人又说你不够高端——这叫什么魔幻逻辑?

说白了,这世界不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血统”是个壳,很难打破。

外国那些品牌花了百年打下的根基,一茬接一茬地讲故事,传文化,不断证明自己牛。

那咱们有啥?

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有些牌子都还不到十年,资源和时间都短板太明显,根本没法和人家拼“基因”。

面对这堵老旧又坚固的墙,中国品牌是硬怼还是另辟蹊径?

这事,真不是力气和钱的问题。

聪明点儿的思路无非三条:要么比拼技术,要么找出新的玩法,不然就去定义新的高端。

问界M9就是这么一个奇葩选手。

问界M9出来前,谁想过国产能玩这么大的“高端局”?

销量和平均售价都飙上去了,不仅把名字喊响,关键是让一票新中产、老板们买账。

不到两年,二十二万六千台车交付,均价在五十万上下,这在咱中国车史上,怎么都得算个标杆。

这下问题就来了——问界M9到底凭什么实现“又贵又多人抢”?

是技术,还是段位感?

还是整了个新花样?

说到高端,你要问普通吃瓜群众,十个人里得有八个觉得“问界M9火,是因为智能化特别能打”。

为啥?

大家都想体验那种“一条小路都能自动开过去”“撞前能刹住”的丝滑感。

那画风和“传统大奔开起来像老头乐”完全不是一个次元。

今年年中,宁德时代的掌门人曾毓群都亲自试了下M9的新辅助驾驶,开完一通感叹——自己二十年老司机了,头一次体验智能辅助开山路还能这么稳。

不止是驾驶就行,车内的鸿蒙OS座舱、超级屏幕、语音、娱乐,应有尽有。

你想在车上办公、打游戏、搞视频会议,早就是基本操作。

甚至那车灯还能投“动态光毯”,配合驾驶辅助一起男主剧本感拉满。

智能化这块,问界直接和BBA拉出一条新赛道。

别说老外品牌追不上,连自己人都得望而兴叹。

国产车高端路难走,问界M9成标杆,智能服务创新成关键-有驾

智能再顶,可再怎么智能,硬件也得过关。

电池、底盘这些玩意儿,在燃油车时代,靠德国人反复“打磨”,早已成为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中国品牌一开始都硬拼“三大件”,总觉得掉档位。

但新能源不一样。

电池安全成了顶配玩家的杀招。

拿问界M9那场700多度的极限火烧试验来说,三分钟电池一点没炸,朋友圈直接刷爆。

还不用提底盘:一套华为造的途灵底盘系统,感知、扭矩调节、车身控制一应俱全,实操下来就是智能反应快、舒适又稳,专业车迷都竖大拇指。

这里头的故事说不完,总归,人家用创新抄了条近路,彻底改了赛场的玩法。

车能跑,车能用,关键还是得有点“温度”,要拿得下人心。

过去大家总吐槽中国品牌“买卖感太重”,造出啥新车一副全靠忽悠的劲头——背后连个靠谱团队都没见着。

问界M9在这件事上属实是下了血本,创始人张兴海真的在线下和用户当面聊天,直接听他们抱怨。

有一次,青海无人区一车主爆胎被困,救援队五个师傅专程开过三座山、穿一百公里土路赶到现场。

国产车高端路难走,问界M9成标杆,智能服务创新成关键-有驾

说好听点,这是把客户当亲人;说难听点,是在后服务这块拼命“刷好感”,把忠诚用户变成“自来水”。

有这样的体验,怪不得用户净推荐值(NPS)能做第一。

有的老板买了一台以后,直接拉着十几个朋友入坑,还把订单截图给余承东看,显摆谁和老板更熟。

你说服务做到这地步,一传十、十传百,再难的市场也能打开缝隙。

但话说回来,光有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得有人合作、有人带头,企业间的共创思路才算顶配。

赛力斯敢把身家押在和华为的合作里头,“all in”到什么程度?

不仅技术让华为全力以赴,还拉上了宁德时代,把别人家的电池生产线搬进自己工厂,成了国内首个“厂中厂”模式。

宁德时代董事长亲自站台,信心满满,声称是自家最先进的产线。

说不好听的,过去大家都围着“技术围墙”绕圈,现在这拨人直接合体开新的地图,品牌、技术、资源都捆成了一团火,竞争对手想追都追不上。

这种玩儿法,看着就比“盲抢独立开发”强太多。

有华为撑腰,有宁德时代拉线,产品背书直接升级成“三重保险”,大家心里才踏实。

围观问界M9,车圈老油条们不得不服。

即便是国际媒体,也逐渐得承认“赛力斯已进入豪华车第一梯队”。

用智能拉开距离,用创新填补短板,凭服务抓住人心,再靠独特的中式供应链,把“高端”搞出新花样。

事实证明,成功不是“照搬成功学”。

你没法和外国人拼百年“血统”、讲品牌故事,那就用技术、用服务、用中式的创新共赢再讲一个新故事。

国产车高端路难走,问界M9成标杆,智能服务创新成关键-有驾

中国汽车品牌的高端化路径,从问界M9起码找到了一种可能:不是沿着别人家老路苦苦追赶,而是自己画地图,自己定标准。

眼下,问界M9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后面极氪、腾势、智己们还在陆续跟进,谁都想分一杯“高端羹”,市场也越来越热闹。

中国车高端化之路艰难得很,可慢慢扎实下去,新故事正在写。

国产品牌不是只能打性价比这张牌,把供应链、创新力、服务体验合起来,没准真能站出来,给全球上点新课。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别用老思路抄别人作业,多琢磨点自家的独门“高端”逻辑,这才是破局之道。

有自信,有执行力,也能把中国故事写到豪华车的扉页上。

至于“9”的终极意义嘛,说不定有天大家都不care数字了——只认中国车标就是最有面儿!

你觉得国产高端车最大的瓶颈到底是哪一步?欢迎留言,咱们一起分析分析,谁能率先翻过“高端”这座大山!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