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领克08 EM-P正式上市,四驱、激光雷达、Thor芯片、95英寸AR-HUD等科技配置成了新常态,四款车型定价在15.98万到21.28万。现场我把手指贴在冰凉的门把手上,指甲缝里还有一条灰尘。我突然想,这些数字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个人要把家庭用车的边界往家里挪得更牢一点。
同事小张凑过来,小声说:这价位真香吗?我答:看场景,不是价格。
续航有四个版本:160Max、160Ultra、230Ultra、210四驱。估算实际波动±5%(样本少)。算力700TOPS,4nm工艺,体感比上一代快20%左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日程表边角有茶渍,折痕里还夹着一张小贴纸,写着试驾9:30。
自我更正:前头说法有点大。其实并非所有版本都同样标配激光雷达,覆盖范围和辅助水平仍在分阶段落地。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同价位的尚界产品,实操差异就体现在三件事上:第一,领克在智驾上用Thor芯片与H7方案组合,反应更快;第二,尚界的传感器布局更保守,昼夜场景的稳定性略弱;第三,日常用车的操控感,领克的中控三屏联动更顺畅。你觉得这套系统在你身上会落地吗?
把供应链想成做饭,传感器像不同的菜料,芯片是火力,软件是锅铲。量产要顾及成本、良率、配套,才决定你看到的价格和反应速度。领克把极氪的技术整合进来,规模一大,成本就能摊薄,升级也更连贯。你能想象这背后的资金与时间,是不是像慢炖牛肉,要一段时间慢慢变软才入口?
临场小计算:电费部分,假设电耗25kWh/百公里,电价0.6元/kWh,总电费约15元/百公里;油耗1.5L/百公里,7.5元/L,油费约11.25元/百公里。合在一起,约26元/百公里,波动还可能因为温度、空调强度而往上下跳。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Thor芯片的能效提升,可能来自更深的低功耗休眠逻辑,但具体实现我还没看到实际数据。
销售员小吴说:这次是要让用户看到真正的高端体验,从座舱到辅助驾驶都要落地。
我站在车旁,看灯带渐亮,仪表盘的影子刻在脸上。你会怎么选?你在同类里,会不会也把落地这件事当作第一要务来考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