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迎来最严监管,开车“脱手脱眼”或将面临三重法律风险

近日,公安部交管局明确表示,当前国内市场所有在售车型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能力,仅属于L2级辅助驾驶,驾驶人仍是安全责任主体。若因“脱手脱眼”操作导致事故,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的三重法律风险。

车企宣传面临严管,夸大“自动驾驶”将被整治

部分车企曾以“脱手驾驶”“AI代驾”等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甚至采用“L2+”“L2.9”等非标准术语,使部分用户误以为车辆已具备自动驾驶能力。对此,公安机关将联合工信部加强监管,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杜绝虚假宣传,并强化用户培训,确保购车者充分了解辅助驾驶的局限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法律配套加速完善,责任划分更清晰

未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细化“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明确L0-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归属。同时,科技部最新发布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进一步划分了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责任主体:L3-L4级事故责任将根据场景动态判定,而L5级则以系统为主。

消费者需提高认知,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公安部强调,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使用辅助驾驶时仍需保持专注。随着政策收紧,未来智能驾驶功能的使用规范或将被纳入驾考培训范围,帮助用户正确理解技术边界。

此次监管升级,既是对行业乱象的纠偏,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划定了安全红线。未来,智能驾驶的普及不仅依赖技术进步,更需法律、市场和用户认知的协同推进。

智能驾驶迎来最严监管,开车“脱手脱眼”或将面临三重法律风险-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