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这一块,每个月出的销量成绩单都跟看连续剧似的,剧情跌宕起伏。
就在9月1号,各大车企8月份的成绩都放榜了,这一看可不得了,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以前大家总觉得,新能源车市场就是比亚迪一家独大,其他人在后面跟着跑就行了。
可这份8月份的报告告诉我们,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了,整个市场的格局正在悄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咱们先来说说大家最关注的“老大哥”比亚迪。
比亚迪在8月份卖了37万多辆新能源车,这个数字单拎出来看,依然是巨无霸级别的存在,放眼全球都找不到对手。
但是,咱们得看细节。
和去年8月比,增长率只有0.15%,这基本上就是没怎么长。
再和前几个月比,比亚迪从今年4月份销量冲上38万辆之后,就好像到了一个平台期,连续好几个月都在这个水平线上徘徊,甚至7月和8月还稍微掉下来一点。
这就好比一个百米赛跑的冠军,之前一路狂飙,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但现在跑到某个阶段,速度提不上去了,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有人说,是不是国内市场卖得差不多了,得看海外。
确实,比亚迪在海外卖得不错,价格也比国内高,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可仔细看数据,海外销量在6月份达到一个高峰之后,7月和8月也稍微有点回落。
这说明,即便是强如比亚迪,在达到一个非常高的体量之后,想要继续保持过去那种火箭式的增长速度,也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
就在比亚迪稍微放慢脚步喘口气的时候,身后的“老对手”们可没闲着,一个个都跟上了发条似的猛追。
比如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这两家传统汽车大厂,他们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速度和决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上汽集团8月份新能源车卖了将近1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快一半。
吉利就更厉害了,卖了超过14.7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95%,差不多翻了一番,尤其是他们的纯电动车,销量增长了将近一倍。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家底雄厚的传统车企一旦下定决心搞新能源,他们的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和渠道优势就会立刻显现出来,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下场参与竞争的重量级选手,整个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一下子就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了。
再来看看造车新势力这边,他们的故事就更精彩了,可以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分化得特别明显。
现在行业里好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月卖不到3万辆车,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头部新势力。
这个“3万辆”的门槛,成了检验大家成色的一块试金石。
8月份,表现最抢眼的当属零跑汽车,一个月交付了5.7万多辆,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好几个月领跑新势力榜单了。
零跑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把车卖到了欧洲,准备在全球市场上大展拳脚。
还有小鹏汽车,也走出了前段时间的低谷,8月份交付了3.77万辆,创下了新高。
他们的董事长何小鹏还很有信心地说,9月份要冲破4万辆大关。
他的底气主要来自于新车型非常受欢迎,一款新车刚上市,几分钟订单就破万,这证明了他们的产品确实打动了消费者。
小米汽车的表现也很稳定,靠着一款车就再次突破了3万辆的交付量,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然而,几家欢喜的同时,也有人感受到了压力,最典型的就是理想汽车。
曾几何时,理想汽车凭借着增程式技术,解决了很多人对电动车续航里程的焦虑,一度成为新势力中的销量冠军,月销五六万辆都是家常便饭。
但是在8月份,理想的交付量却掉到了3万辆以下,只有2.85万辆,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不少。
这在新势力普遍高增长的背景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理想的暂时掉队,和另一家企业——蔚来的强势上扬,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而这个对比背后,可能正揭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蔚来汽车在8月份交付了3.13万辆,这是他们今年以来第一次月销超过3万辆,一举反超了理想。
更关键的是,蔚来一直坚持走纯电动路线,而且还投入巨资建设换电站。
他们新推出的纯电大型SUV乐道L90,一上市就卖得特别好,第一个月交付就超过了一万辆。
这说明,消费者对于纯电动车的接受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过去大家担心纯电动车,主要是怕开到一半没电了,或者充电要等很久。
所以,像理想那样“可油可电”的增程式汽车就特别受欢迎。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全国各地的充电桩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500万个,高速服务区、商场、小区,充电越来越方便。
像蔚来还建了3400多座换电站,换个电池比加一箱油还快。
当充电、换电不再是难题的时候,纯电动车驾驶体验更好、使用成本更低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蔚来的高管就直言,增程车的黄金时代正在过去,纯电车的时代正在到来。
这个判断,从理想汽车自身的动作也能看出来。
理想现在也在积极布局纯电动车型,推出了好几款新的纯电SUV,显然也是看到了市场的风向在变。
只不过,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阵痛。
总的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走过了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进入了一个技术路线更加清晰、竞争更加白热化的新阶段。
无论是行业巨头、传统大厂还是造车新秀,谁能更好地把握住技术发展的脉搏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谁才能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