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夜棺材车!巨浪杀场劈叉门!车企智障or车主天大冤屈_

《智能还是“智障”?我的爱车,求你别太“懂事”》

最近车友群里一张照片,直接把大伙儿给整不会了。广东肇庆,天漏了似的下暴雨,停车场秒变“威尼斯”,一堆车泡在水里,那叫一个惨。可就在这一片汪洋中,怪事发生了。有眼尖的哥们儿发现,好几台看着就不便宜的高档车,后备箱盖子齐刷刷地敞开着,像是张着大嘴等着喝水。这画面,怎么说呢,又心疼又好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车主们在集体展示“后备箱养鱼”的新技能。大家纷纷猜测,这是什么灵异事件?难不成现在的车都这么有“奉献精神”,嫌自己淹得不够彻底,主动开门迎客?

暴雨夜棺材车!巨浪杀场劈叉门!车企智障or车主天大冤屈_-有驾

这场景,瞬间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佛山南海那桩奇闻。一辆骚红色的保时捷911敞篷版,停在路边好好的,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车顶篷居然自己打开了。那画面感,简直绝了,几十万的移动“澡盆”就这么诞生了。车主赶到现场时,估计心都凉了半截,爱车秒变“落汤车”,内饰估计得全套报废。当时这事儿还上了新闻,标题起得特别有戏剧性:“诡异!豪华跑车雨中自动开篷…”,后面省略号里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警察叔叔一调查,谜底揭晓,根本不是什么灵异事件,也不是车坏了,而是这台保时捷一个“过分智能”的安全功能在作祟。原来,这车有个“落水感应系统”,设计初衷是车辆一旦掉进水里,能自动打开车顶或者车门,方便车里的人逃生。这功能听着是不是特高大上,特有安全感?在车辆真的坠河时,这绝对是救命稻草。但问题就出在,它的传感器把倾盆而下的暴雨,错误地识别成了“车辆正在进水”的紧急状况。于是,系统果断执行了“开篷救人”的指令,结果人没在车里,车却被“救”成了水塘。

现在再回头看肇庆停车场里那些自动打开后备箱的高档车,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很可能也是类似的安全逻辑在“捣乱”。很多高端车型为了提升安全性,都配备了所谓的“遇险自动解锁”功能。比如在车辆发生碰撞或感应到被水淹时,会自动解锁所有车门,包括后备箱,防止人员被困。这个设计的初衷,同样是为了救人。但在肇庆这次的场景里,车好好地停着,只是被不断上涨的积水慢慢“淹没”,系统同样可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车辆遭遇了“落水”险情,于是“贴心”地打开了后备箱,让车主本就受伤的心灵,再被撒上一把盐。

说到这,就不得不感慨一下现在汽车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工程师们坐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设想了无数种极端情况,绞尽脑汁地开发出各种“智能”功能,从自动驾驶辅助到各种主被动安全系统,恨不得把车武装到牙齿。这些技术在宣传册上看着光鲜亮丽,在发布会上讲得天花乱坠,可一到咱们老百姓这儿,面对中国特色的复杂路况和千奇百怪的突发状况,有时候就显得那么“水土不服”。

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的帖子就吐槽过他那台新车的自动刹车功能。他说有一次在乡间小路上开车,路边突然窜出一只大公鸡,雄赳气昂地横穿马路。他本来觉得速度不快,稍微带点刹车让一下就过去了,结果他那“聪明”的车不干了。AEB系统瞬间判断为“前方有障碍物,即将发生碰撞”,Duang地一下就给紧急刹停了。鸡是没撞到,可他自己被安全带勒得生疼,后车一个躲闪不及,差点追尾。他当时就懵了,心里估计在呐喊:“大哥,那是一只鸡啊!有必要这么大阵仗吗?”

暴雨夜棺材车!巨浪杀场劈叉门!车企智障or车主天大冤屈_-有驾

类似哭笑不得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些车辆的自动远光灯功能,在路灯昏暗的国道上特别好用,能自动切换远近光,省心。但一进到灯火通明、招牌闪烁的城市夜晚,这系统就可能“精神错乱”,对着前面的车一通狂闪,搞得对向司机以为你在挑衅,分分钟路怒症就要发作。还有些车的疲劳驾驶提醒,你稍微打个哈欠,方向盘就开始震动,仪表盘上还会跳出一个咖啡杯图标,提醒你“该休息了”。可有时候,咱就是单纯困了打个哈欠,并不是要睡着啊,这车比我妈还关心我,真是“孝死我了”。

这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功能,其实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技术的理想化设计和现实应用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工程师们无法预料到所有可能的使用场景,尤其是像中国这样路况多样、环境多变的市场。一个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表现完美的系统,到了咱们这儿的“城乡结合部”,可能就成了“智障”。

所以说,技术本身没有错,追求更安全的驾驶体验更是大势所趋。但作为车企,是不是应该在推出这些功能时,多做一些本土化的测试和调校?是不是应该给用户一个更清晰的说明,甚至是一个可以自主选择开启或关闭的开关?毕竟,不是所有的“智能”都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时时刻刻想替我们做决定的“管家”,而是一个忠实可靠、听从指令的“伙伴”。

而对于我们普通车主来说,提了新车,别光顾着研究那个大屏幕能看什么电影、音响效果有多震撼。花点时间,静下心来,把那本厚厚的说明书好好翻一翻,了解一下自己这台“钢铁伙伴”到底有哪些“隐藏技能”和“特殊脾气”。别等到真遇上事儿了,才发现自己的爱车,原来这么“懂事”,懂事到让人想哭。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越来越“聪明”的汽车,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它们相处?是完全信任,把方向盘和决策权都交给它,还是应该保留一份警惕,时刻准备接管?你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