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赛力斯的成功再次验证了选择大于努力的含金量

朋友们,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赛力斯——对,就是那个以前造面包车、差点混不下去、现在却火到不行的品牌。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东风小康”变成“赛力斯”的时候,也没太当回事。 可谁能想到,就这么几年时间,它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市值第二的车企,市值冲上两千多个亿,连我身边那些一直盯着BBA的朋友,都开始问“问界这车到底怎么样”了。

咱们就从最实际的地方说起——车子本身。 我问过好几个从燃油车换到问界M7的车主,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字是:“值”。 不是说这车完美到天上去了,而是在这个价位里,它确实把“体验感”拉满了。 比如说它的电驱系统,起步非常顺,几乎没有传统燃油车那种顿挫感,红绿灯路口一脚电门下去,总是第一个冲出去,那种感觉真的很爽。

再说说内饰。 坐进问界M7的车里,你不会觉得这是三十万级别的SUV。 用料很扎实,能摸到的地方几乎都是软包,中控大屏反应速度快,语音助手也挺聪明,你说“我有点冷”,它真的会帮你调高空调温度。 我有个朋友经常跑长途,他说最实用的其实是座椅按摩和通风功能——开四五个小时高速下来,腰不酸背不痛,这才是真正抓住了用户痛点。

智能化绝对是问界系列的一个大招。 华为赋能的鸿蒙座舱,用起来就像个大号的平板电脑,流畅度很高,App之间切换基本没卡顿。 我试过用车机点咖啡、导航到附近充电站,甚至控制家里的智能空调——人还没到家,空调先开了。 这种生态互联,传统车企真的很难短时间跟上。

当然啦,你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续航。 我问过几位真实车主,M7在市区通勤实际电耗大概在18-20kWh/100km,充一次电跑个400公里以上没什么大问题。 如果家里有充电桩,每天晚上回家插上电,第二天又是满电出发,比油车省太多了。 而且它支持快充,半小时能从30%冲到80%,偶尔跑个长途也不会心慌。

安全方面,问界也没有含糊。 车身刚性很强,标配的主被动安全配置很齐全,AEB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这些都相当灵敏。 我之前参加他们的线下活动,听工程师说整车高强度钢占比超过60%,电池包也做了特别防护,通过了挺多严苛测试——这些东西平时看不见,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项立刚:赛力斯的成功再次验证了选择大于努力的含金量-有驾

说到问界M9,那就更厉害了。 五十万级别的国产车,每个月能卖出一万多台,绝对不只是“性价比”三个字能概括的。 它的空气悬挂、后排零重力座椅、投影大灯,每一个配置都在告诉你:国产车也能做豪华,而且做得有诚意。 我认识一位M9车主,他说换车之前对比过宝马X5和奥迪Q7,最后选M9是因为“科技感实在差太多了”。

现在新出的问界M8,我看订单量简直疯了一样。 听说改款M7七天内订单破19万辆——这数字什么概念? 比很多品牌一年卖得还多。 这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真的认这个产品。

项立刚:赛力斯的成功再次验证了选择大于努力的含金量-有驾

你可能还会好奇,赛力斯为什么能突然爆发? 我觉得核心就是它选对了队友。 华为带来的不只是智能技术,还有品控标准、渠道能力甚至品牌信任度。 以前咱们买国产车总担心“质量不稳”“售后不行”,但现在问界的交付中心越开越多,服务流程也在跟进,这才是良性循环。

而且你看它今年上半年的财报,研发投入五十多个亿,利润转正并大幅增长至29亿——这说明它不是在“赚快钱”,而是在认真搞技术、建体系。 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这样的企业很难不走得更远。

咱们回到最开始那句话:“选择大于努力”。 赛力斯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赌智能汽车这条路,现在看来真是赌对了。 它没有丢掉自己的制造功底,反而借助技术伙伴实现了品牌跃升。 从重庆的一个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新能源市场的头部玩家,这个故事本身就挺励志。

最后我想问一句:这样的赛力斯,你觉得它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是技术? 是定位? 还是那股敢赌敢闯的劲儿? 如果预算三十万左右,你会考虑问界这样的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