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理想汽车宣布召回超过一万台2024款MEGA。起因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电池冷却系统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也就是人们最担心的“自燃”。这不是一起普通的召回。它发生在一次真实起火事故之后,而理想在国家监管部门尚未出具最终结论前,就主动备案、全面更换电池与电机控制器,并延长质保。CEO李想说:“生命只有一次,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选择不等待。”
这话听着动人。可当掌声还没落下,社交媒体上却炸开了锅。有人翻出自己几个月前就被悄悄叫去换电池的经历;有人质问:既然系统提前四小时发出预警,为何没有通知车主?更有人冷笑:“这不是担当,是被逼无奈。”
我们当然应该为企业的主动召回鼓掌。但在鼓掌之前,或许更该问一句:为什么这份“担当”,来得如此被动而仓促?
过去三年里,国内新能源车企因电池或冷却系统安全问题发起的召回并不少。但细看数据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才“不得不”行动。特斯拉近87万辆Model 3和Y的转向系统召回、比亚迪超11万辆唐和元Pro的动力系统隐患处理,无一例外都是监管推动的结果。相比之下,像理想这次在事故后迅速响应、主动出击的案例,确实是少数。
可这“少数”并不意味着领先,反而暴露了行业常态的尴尬——多数企业等的是监管出手,而不是用户安危的警报。理想这一次走在了前面,形式上值得肯定。但问题在于,这个“前”,到底有多前?预警系统早在事发前四个多小时就亮了红灯,可公司没有启动应急机制,没有联系车主,甚至连内部响应都没触发。他们等的,是一场真实的燃烧。
这让人想起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各种“事后补救”:手机发热了才升级系统,电池鼓包了才延长保修,数据泄露了才道歉整改。企业越来越擅长危机公关,却始终学不会风险预判。理想的问题不在召回本身,而在于它的安全逻辑依然是“响应式”的,而非“预防式”的。它用一套精密的云端监控系统捕捉异常,却缺乏与之匹配的决策机制。当算法说“可能有问题”时,没有人敢按下暂停键。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召回的舆论反应,远比企业预想的复杂。很多人并不买账。不是因为大家不愿宽容错误,而是因为错误的方式太熟悉了——先隐瞒,再试探,最后在事实无法掩盖时,以“负责任”的姿态亮相。有车主透露,在官方公告前数月,已有不少人被4S店紧急通知更换电池,还被要求不要声张。这种“灭火式维修”,哪里是担当,分明是把用户当成沉默的试验品。
我们当然希望企业能像理想这次一样,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不惜代价更换核心部件。但我们也需要知道,真正的责任,不是出事后的慷慨补偿,而是在产品交付前就把防线筑好。如果说过去的汽车召回大多是“被动挨打”,那么今天新能源车的技术复杂度,已经不允许企业再靠侥幸前行。电池、软件、热管理、云端预警……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理想MEGA的这次召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两面性:一面是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惊喜,另一面是质量管理体系跟不上创新速度的隐忧。它也让我们看到,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你出了问题我来修”的传统逻辑。我们要的是:你能不能在我还没发现问题时,就已经把它解决了?
回到那场上海夜晚的起火事故。一辆车烧起来了,也点燃了公众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拷问。理想选择了主动召回,这是第一步。但接下来更重要的,是重建信任。而这需要的不只是更换一万套电池,而是彻底重构对风险的认知——把每一次预警都当真,把每一个潜在隐患都当事故来对待。
所以,我们可以为这次召回点个赞,但不必急着鼓掌。掌声应该留给那些从未发生事故的企业,留给那些能把危险消灭在萌芽中的体系,留给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坐在智能汽车里,不再需要担心“它会不会自燃”的时候。
那时,才真正值得庆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