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设计师炮轰“轮上家电”:豪华车必须性感,冰箱不配谈梦想?

在上海的一场国际车展上,一款被设计师称为“充满张力且接近量产形态”的纯电MPV概念车,引发了行业震动。

车身线条凌厉如雕塑,内饰材质映射出珠宝般的光泽,这款名为Vision V的作品,彻底撕掉了“电动车必须极简”的标签。

奔驰设计师炮轰“轮上家电”:豪华车必须性感,冰箱不配谈梦想?-有驾

而它的缔造者——奔驰设计主管戈登·瓦根尔,却在此后抛出一枚深水炸弹:“我们制造的,绝不是轮子上的家电! ”

这句话瞬间点燃舆论战场。

当特斯拉用“移动起居室”概念席卷全球,中国新势力将彩电冰箱塞进车厢时,传统豪强竟公然嘲讽“功能性至上”的潮流。

有网友犀利评论:“难道冰箱不配拥有梦想? 还是奔驰在害怕被时代淘汰? ”

翻开瓦根尔的完整发言,矛盾焦点远比表面更尖锐。

他直言当前汽车设计陷入“身份模糊”的泥潭,连豪华品牌都开始用屏幕尺寸和续航数据定义价值。

“当你把车当作工具,它就只是另一个需要更新的APP。 ”这句话被设计师反复强调,似乎暗指某些新势力“堆料式创新”。

更耐人寻味的是奔驰对电动化设计的立场反转。

三年前,EQS的弓形车身和封闭式格栅还被宣传为“电动时代符号”,如今却被归入“特定历史阶段的营销策略”。

“动力系统的差异,不该绑架品牌基因。 ”瓦根尔在采访中透露,未来EQ系列或将消失,电动与燃油车共享同一套设计语言。

这种转向引发两极分化。

传统车主在社交平台欢呼:“终于不用为环保信仰牺牲审美! ”

而科技爱好者则嘲讽:“奔驰在电动化竞赛中掉队,只能靠‘尊贵感’挽尊。 ”

一组数据加剧了争议:2023年奔驰纯电车型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2%,同期蔚来ES8订单量却增长47%。

设计师口中的“尊重价值”,成为另一个争论漩涡。

当瓦根尔说出“成功者理应获得匹配其地位的座驾”时,某知识社区迅速出现热帖:《开奔驰=社会地位? 这是对当代精英最大的误解》。

95后金融分析师小林留言:“我的高合Y车机可以编程控制无人机,这比中网上的三叉星更让我觉得被尊重。 ”

奔驰设计师炮轰“轮上家电”:豪华车必须性感,冰箱不配谈梦想?-有驾

豪华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联结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解构。

新势力创始人李想曾公开表示:“用户要的不是被仰视,而是被理解。 ”

这种理念催生出可以K歌的座椅、能养宠物的露营模式——功能主义以另一种形态重生。

但奔驰似乎决心走一条相反的路。

在Vision V概念车上,仪表台镶嵌的天然水晶需要工匠300小时打磨,车门开启角度精确控制在70度以保持优雅仪态。

这些无法用参数量化的细节,被设计师称作“对抗工业化的最后堡垒”。

行业观察者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奔驰官网悄然撤下了“电动化转型”专题,取而代之的是“永恒设计价值”纪录片。

片中,德国辛德芬根工厂的匠人用放大镜检查皮革缝线,这一幕被弹幕刷屏:“虚伪! 流水线产物谈什么手工温度? ”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价值判断标准的分裂。

当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接管方向盘,究竟该用科技含量还是美学积淀来定义豪华?

保时捷用可变形尾翼致敬经典跑车曲线,蔚来却在欧洲推出“用户俱乐部地下室涂鸦计划”。

这场争论甚至溢出汽车圈。

时尚博主@ChicGeek 发起投票:如果爱马仕包取消手工缝线改用3D打印,你会觉得失去灵魂吗?

超过62%参与者选择“是”,评论区高频出现“奢侈品必须制造门槛”的呼声。

回到汽车领域,宝马的“数字情感交互”概念与奥迪的“灯语系统”,似乎正在寻找第三条道路。

但奔驰的强硬表态,彻底撕开了行业长期回避的伤疤:当技术趋同成为必然,豪华品牌究竟还剩多少真实溢价空间?

某资深汽车编辑在专栏写道:“新势力在教用户怎么用车,奔驰却在教社会怎么看待成功者。 ”

奔驰设计师炮轰“轮上家电”:豪华车必须性感,冰箱不配谈梦想?-有驾

这句话精准触碰到阶层焦虑的神经,微博话题开什么车代表你是谁阅读量迅速突破2亿。

值得玩味的是,在Vision V的发布会现场,奔驰特意播放了一段混剪视频。

黑白胶片里,1954年的鸥翼门300SL与2025年的电动概念车交错闪现,画外音低沉坚定:“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

但年轻观众更热衷讨论的,是隔壁展台某品牌用AI生成的“千人千面车载虚拟助手”。

这场关于“轮上家电”的战争,本质上是对人类出行意义的重新定义。

当通勤工具进化为数字生态入口,强调物理质感的豪华主义是否真的过时?

或许答案不在于技术路径选择,而在于我们是否还相信——汽车值得被赋予超越运输的浪漫想象。

瓦根尔在采访结尾时提到一个细节:Vision V的方向盘中央,镶嵌着一块从陨石中提取的金属。

“宇宙用了46亿年锻造这块材料,现在它在这里等待与你相遇。 ”

这种充满诗意的表达,在理科生聚集的论坛遭遇群嘲:“建议奔驰设计师重修材料力学。

但深夜时分,某汽车论坛出现一篇长文《我为什么卖掉Model S换了辆二手CLS》。

作者写道:“每次握住方向盘时,我触摸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人类对抗平庸的固执。 ”

这条帖子下,2600条评论交织着“矫情”与“泪目”的争吵。

这场风暴中的每一句争吵,都在重绘豪华车的价值坐标。

当电动车企忙着给用户推送第15次OTA升级时,奔驰选择在皮革缝线里藏进第214道工序。

或许真正的残酷现实在于:这个时代既有资格谈梦想,也有资本为梦想买单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