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小米汽车有望本周提前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要知道,从立项到量产仅用三年,小米汽车就创下了新势力车企的最快盈利纪录,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战略密码?
让我们先看一组硬核数据:11月3日至9日单周交付量突破9000台,创下月初交付新纪录;截至当前累计交付已达32.46万辆,距离目标仅剩2.54万辆。按此速度推算,完成原定目标已无悬念,甚至可能冲击40万辆大关。更惊人的是,其毛利率高达26.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如此亮眼的成绩单,首先要归功于小米独特的"三倍速"打法。当其他新势力还在为产能爬坡发愁时,小米汽车已实现"上市即上量"。这背后是雷军将手机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完美复刻:通过与宁德时代、博世等头部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键零部件储备量始终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
渠道布局更是显出小米的"降维打击"优势。依托现有3000家小米之家,汽车展示专区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铺开。这种"店中店"模式,让理想汽车耗费十年建设的渠道网络相形见绌。数据显示,线下体验带来的订单转化率高达37%,远超行业15%的平均值。
但最值得玩味的是小米的"亏损控制术"。虽然累计投入超300亿,但经营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卢伟冰明确表示"下半年将实现单季盈利",这意味着小米或将成为首个三年内盈利的新势力。对比蔚来、小鹏至今未摆脱亏损泥潭,雷军显然找到了造车生意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过,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随着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智能电动车赛道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小米能否持续保持先发优势,关键要看其智能驾驶系统的迭代速度。目前SU7搭载的Xiaomi Pilot虽达到L2+级别,但相较华为ADS仍有代际差距。
回望三年前雷军"赌上全部声誉"的宣言,如今看来这场豪赌已初见成效。但汽车行业从来都是马拉松而非短跑,当交付量站稳脚跟后,如何构建持续创新能力,才是决定小米能否从"新势力"蜕变为"真巨头"的核心命题。这场造车大戏,或许才刚刚演完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