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电动车,这几年在全球火得不行,尤其在中国,街头巷尾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感觉燃油车都快成“老古董”了。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欧洲,电动车推广好像没那么给力,市场渗透率远不如中国。
至于换电模式,蔚来在中国搞得风生水起,可其他车企甚至其他国家咋就没跟风?
先说说电动车为啥好。环保是头号理由,电动车零排放,能大幅减少碳排放,对抗气候变化那是杠杠的。
再加上电费比油费便宜,长期用下来,养车成本低不少。还有,电动车加速快、噪音小,开起来顺滑,科技感满满,智能驾驶功能也越来越牛。这些优点,谁看了不心动?
可问题来了,发达国家明明科技先进、环保意识也强,为啥电动车推广没中国这么猛?换电模式明明能解决充电慢的痛点,为啥只有蔚来在玩?咱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没跟上。
电动车要普及,充电桩得跟上。中国这几年充电桩建设跟火箭似的,县城都随处可见充电桩,偏远地区都有不少超充。 政府补贴、政策推动,企业也铆足了劲建。反观发达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就有点“拉胯”了。比如美国,地广人稀,充电桩分布不均,乡村地区甚至找不到桩。 欧洲虽然好点,但充电桩数量和覆盖率也远远比不上中国。 没桩,电动车咋开?消费者自然就犯怵了。
发达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中国对电动车较为支持。补贴、免购置税、上牌优惠、限行政策倾斜,样样都给电动车开绿灯。 比如,上海买电动车送绿牌,燃油车牌得拍到10万+,谁不选电动车?但在发达国家,政策激励就没这么猛。美国虽然有联邦税收抵免,但各州政策不统一,力度也有限。欧洲有些国家有补贴,但也不多。 挪威是个例外,政府从1990年就开始推电动车,2022年80%的车市都是电动车,可这毕竟是少数。
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成熟,燃油车文化根深蒂固。
美国人尤其爱大排量皮卡和SUV,电动车早期型号偏小,续航也不够硬核,满足不了“美国梦”的需求。 虽然现在特斯拉、Rivian这些品牌出了大车型,但价格不亲民,普通人还是觉得燃油车更“实在”。欧洲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电动车价格高、充电麻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反观中国,城市化程度高,小型电动车像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国民神车”超受欢迎,价格低到10万元以下,性价比高,直接拉动市场。
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池成本占整车价格的30-40%。虽然电池巨头像宁德时代把成本压得很低,但发达国家的电池供应链没这么完善。 而且,发达国家对电池安全、环保要求更高,生产和回收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一看电动车比燃油车贵一截,再加上充电不方便,很多人就先谢绝了。
再说说换电模式。蔚来的换电站,3分钟换块满电电池,解决续航焦虑,比加油还快,简直是电动车界的“黑科技”。
到2025年7月,蔚来大概在中国建了3400多个换电站,全球累计换电5700万次,妥妥的行业独角兽。 可为啥其他车企、其他国家没跟风?
换电听起来简单,但要实现,得让电池尺寸、接口、化学成分都标准化。
蔚来牛就牛在,它从一开始就设计了统一的电池架构,所有车型都能用75kWh、100kWh或150kWh的电池,换电站也只用存这几种电池。
其他车企呢?特斯拉、宝马、大众,每家电池都不一样,尺寸、形状、化学成分各有千秋。 要搞换电,得每家车企建自己的换电站,成本高得吓人。或者大家得坐下来统一标准,但车企之间竞争激烈,谁也不想让步。
建换电站可不是小工程。蔚来一个换电站成本在77万美元左右, 还得保证站里有足够多的电池、维护团队、电力支持。蔚来能搞定,是因为政策大力支持,补贴政策给力,外加蔚来跟宁德时代、壳牌这些巨头合作,分摊了成本。
发达国家呢?政府对换电模式的扶持几乎为零,车企得完全自己掏钱建站。比如Better Place,2007年在以色列试过换电,结果因为市场小、成本高,2013年就破产了。 特斯拉也试过换电,但觉得不划算,果断放弃了。
换电模式需要消费者接受“电池不归自己”的概念。蔚来的BaaS模式,车主买车不买电池,电池通过订阅租赁,车价能便宜几万块。 消费者觉得这挺划算,尤其家里没充电桩,换电方便又省心。
但在发达国家,很多人住独栋房子,家里装个充电桩就够了,换电的吸引力不大。 而且,欧美消费者对“租电池”有抵触心理,觉得车不完整,宁愿多花点钱买整车。
发展这么多年,中国的电动车模式已经吸引了全世界车企入场,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车企,已经大力投入资金发展电动车。
而换电模式,目前来看,似乎没有吸引力,实质只有蔚来一家在做。这就导致2个结果,要么是独树一帜的模式,前景广阔,要么是撑不下去,隐入尘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