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丰田汉兰达在中国搞了个新款,这事儿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一看,心态直接崩了,哭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为啥?因为他们发现,丰田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居然学会搞“区别对待”了,而且是明着来的那种。
单点爆破一下,这事的引信就是一块屏幕。中国版新款汉兰达,一拉开车门,好家伙,我以为是把家里客厅的电视机给拆下来装车上了,15.6英寸的大屏,闪瞎我的眼,仪表盘也是12.3英寸的全液晶,连空调都给你改成触摸的。突出一个赛博朋克,突出一个不讲武德。再看美版,那叫一个典中典,低配连个8英寸的屏幕都抠抠搜搜,顶配才给你双12.3英寸。讲真,这感觉就像你去吃牛肉面,你这碗是脸盆大的碗里加了三份牛肉,而隔壁桌哥们儿,用的是酱油碟子。这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丰田这次是彻底不装了,摊牌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叫因地制宜,什么叫看人下菜碟。在中国市场,这帮新势力天天喊着“冰箱彩电大沙发”,把用户胃口都养刁了。你丰田再抱着那套“一颗永流传”的祖传内饰,就等于是在修仙世界里跟人比划王八拳,纯属找死。所以丰田悟了,或者说,是被打醒了。中国用户要什么?要的就是这种“花里胡哨”的科技感,要的就是坐进车里感觉自己是坐在一个移动的网吧包间里。至于这块大屏卡不卡,好不好用,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得大。必须大。加大加大再加大。
我作为一个被各种新势力APP折磨过的中年人,有时候看着这些大屏就头疼。我记得我以前那台老车,空调按钮一摸一个准,现在呢?开车调个温度,跟玩连连看似的,还得精确瞄准。但市场就是这样,你不能逆着来。丰田这次的操作,本质上不是技术升级,而是一种“投降”。它是在向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投降,向那帮把车当成电子产品的年轻人投降。它说,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我不犟了,我改还不行吗?于是,它把空调出风口拍扁,硬生生塞进去一块大屏,座椅给你换了新皮料,后排给你加上加热,再给你配上JBL音响。一套组合拳下来,就问你怕不怕?
更有意思的是价格。中国版起步价二十来万,顶配三十多万。美国那边呢,入门就四万多美刀,顶配快六万。里外里差了小十万块。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精神。丰田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者了,它现在就是一个被迫加入内卷的“打工人”。它知道,再端着架子,别说吃肉了,连汤都喝不上。所以它只能自爆,用价格和配置,对同行进行无差别攻击。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最好的商业手段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企比作修仙还是太抬举他们了,顶多算是在新手村互相比谁的木棒更粗。
丰田的这套“精神分裂”式打法,其实藏着更深的逻辑。它悄悄说,下一代汉兰达在中国要搞增程式。诶,这就有意思了。增程式这玩意儿,在技术宅眼里可能有点“落后”,但在中国市场,它就是版本答案,是治疗里程焦虑的“压缩毛巾”,一泡就大。它完美解决了充电难和续航短的矛盾。而在北美,地广人稀,家家有车库能充电,油价也相对能接受,所以丰田传出要给他们搞纯电。
你看,这才是最骚的操作。丰田不再试图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应对全球市场这张考卷了。它现在是开了两个小灶,中国一个,北美一个。在中国,它就扮演一个激进的、拥抱变化的技术狂人;在美国,它继续扮演那个可靠、耐用、甚至有点保守的“老好人”。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演员,白天在一部剧里演雷电法王,晚上在另一部剧里演邻家大爷,而且还演得挺好。
所以说到底,什么技术,什么路线,都是虚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看谁更能理解用户那点不可理喻的“玄学”需求,以及谁先“疯”。会买汉兰达的人,一部分是冲着丰田那个近乎信仰的品牌光环,这部分人,你给他个方向盘他都觉得香。但另一部分,就是被中国市场这股歪风邪气带起来的。他们要的就是“我全都要”。丰田以前是太会装,现在是学着疯。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区别对待!但能过,就是能过。这世界,终究是属于那些敢于精神分裂的“表演艺术家”的。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