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家用SUV与重型卡车的碰撞视频,以其惊人的视觉冲击力,瞬间颠覆了公众对车辆碰撞的“常识”,并将理想i8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起事件,远不止是一场简单的测试争议,它撕开了车企营销与消费者安全认知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暴露了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2025年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联合声明,承认此次理想i8碰撞测试在信息发布上存在“不完整”之处,并呼吁行业自律。这背后,是理想汽车销量承压、纯电旗舰i8上市遇冷,急于通过“流量核弹”破局的焦虑。而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中国汽研,其业务定位中赫然写着“品宣”与“赋能”,这使得原本应严谨客观的碰撞测试,异化为一场精心编排的营销大戏。我们所见的,不过是一场冲击视网膜的“有编排的实验数据”,而非真实路况的可靠标尺。
这场碰撞测试的争议核心,在于其与现实场景的严重背离。测试中,那些在真实世界中致命的高速追尾、偏置碰撞等高风险场景集体缺席,只保留了对乘用车结构相对有利的完全正面碰撞。更荒谬的是,测试所用重卡仅为8吨空载,与中国干线公路上动辄30吨甚至49吨的满载重卡相比,其蕴含的动能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无异于用火柴划出的火花去比试燃气灶的火力,前者只能点烟,后者才能烹饪。此外,“重卡锁止”的疑云更是挥之不去——商用重卡驾驶室的三道独立机械锁在剧烈碰撞中几乎不可能同步失效,然而视频中驾驶室却如纸盒般前倾,强烈暗示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这些细节无不指向一个结论:这场测试的影像或许真实,但其设计内核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实验数据”,它提供的是瞬间的震撼,而非评估真实道路风险的可靠标尺。
面对车企层出不穷的营销攻势,消费者在日常驾驶中必须擦亮双眼,关注车辆安全的核心要素,避免盲目信任。首先,对各类“极限测试”视频,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工况失真和人为干预,切勿在现实中模仿。其次,购车时,与其迷信那些花哨的宣传话术,不如深入了解车辆的主被动安全配置:车身结构的高强度钢材应用比例、安全气囊的数量与布局,以及AEB(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等主动安全系统的实际性能。要知道,部分厂商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甚至诱导消费者做出“脱手驾驶”等危险行为,这正是消费者对辅助驾驶认知偏差的风险所在。请务必明确,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智能驾驶”系统仍属L2级别,需要驾驶人持续控制车辆,任何“零接管”的宣传都应被视为潜在的营销陷阱。
此外,消费者应主动建立多渠道获取车辆安全信息的习惯。除了官方公布的碰撞测试结果,更应参考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和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等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测试报告。这些机构的测试标准更贴近实际,结果也更具参考价值。在日常用车中,消费者也并非束手无策,简单的自查就能发现不少问题:
轮胎检查: 定期检查胎压是否正常(可参考车门边或油箱盖上的标准胎压值),胎面磨损是否均匀,是否有鼓包、裂纹或异物嵌入。胎压监测系统(TPMS)是保命符,能有效降低爆胎风险。
制动系统: 留意制动液液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制动时是否有异响、抖动或跑偏现象。
灯光与信号: 定期检查所有车灯(远近光、转向灯、刹车灯、雾灯)是否正常工作,确保夜间行车和信号传递无碍。
雨刮器: 检查雨刮片是否老化、刮水是否干净,确保雨天视野清晰。
液体检查: 定期检查冷却液、机油、玻璃水等液位,确保车辆正常运行。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应主动关注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汽车召回信息,通过车辆识别代号(VIN)查询自己的车辆是否在召回范围内。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前三季度就发布了超过120批次汽车召回公告,涉及车型逾500万辆,这清晰地表明车辆缺陷是普遍存在的,而非个例。当车辆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及时拍照、录音、录像保存证据,并向生产者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
车辆安全是生命线,绝不容许沦为营销的噱头。消费者唯有提升理性认知,关注核心安全配置,并善用多方信息,才能真正为自己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避免在营销的喧嚣中迷失方向。记住:安全,始于怀疑,成于求证,最终,它将成为你驾驭未来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