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车圈的事情,愈发让人觉得像场大型的“真心话大冒险”呢?前脚,长安汽车的新执行副总裁杨大勇刚端着一杯“35%燃油车”的新论调,高谈阔论地表示燃油车不会被新能源碾压,未来永远有35%的市场份额;后脚,深蓝汽车那头就又换了CEO,前任邓承浩直接“体面”下课,一通电话把荣耀中国的原CMO姜海荣给挖来,让他操刀全局,这步棋走得真是又急又狠。有人说这种高管更替是“单双向奔赴”,其实要我说,更多的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焦虑和仓促。
你看,很有趣,杨大勇的话一出来,不光是行业炸锅,车企内部估计也愣住了。记得长安当年是新能源转型阵营里最激进的,动不动就喊着要2025年停售燃油车,如今怎么又开始为燃油车站台?说白了,这不是理念的彻底转变,就是现实硬骨头啃得满嘴血。新能源销量冲不起来,燃油车还不能丢,这两头夹击下,长安整体压力山大不说,旗下的深蓝更是形势堪忧,亏损一茬接一茬。
深蓝为什么焦虑?简单一句话:钱烧得差不多了,销量还不见起色。今年定的目标是50万辆,结果已过去8个月,只完成四成还不到。亏损不是说说而已,2024年继续亏了15亿多,两年一共亏了将近46亿。别看卷营销、搞新车,都没能让销量起飞,产品力到现在也还没做出独特口碑。说白了,深蓝不是没故事,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讲,也缺乏内容去讲。
所以为啥要换帅?更准确点说,就是深蓝刚好碰上了内外交困。老CEO邓承浩其实不是没努力,他懂技术也能带队攻坚,就是“讲故事”不行,市场上越卷,越发现“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他索性自己承认短板,这就有点像把答案写在脸上,“我不行,换个会的来试试”。和许多“体制内”企业一样,深蓝换帅之所以动作快,绝不是出自“大象快步如飞”,而是场面实在等不起。你不换就继续亏损,无底洞永远填不满。
其实新CEO姜海荣的履历,很容易让人产生期待,他在荣耀期间确实搞出过不少“刷流量”的事件。什么发布会摔机测试,“一杯咖啡充电时间”,都成为品牌口号。别小看这些花招,在卷死人的手机圈,有时候就是靠这些技巧拼出来的。但别忘了,手机圈江湖和汽车圈压根儿不是一个玩法。消费者选手机,更多是在比配置、比颜值、享新鲜感,来一场快节奏的换代都能拉人气;而汽车市场,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三大件,看底层体验,看长周期信任,还有安全、服务,没一样是能被“讲故事”糊弄过去的。
说到这里就得问一问了,汽车卖不动,是营销不到位吗?或者说,只要换个会做市场的人,上马个新花活,销量就迎来大爆发?
我很怀疑。你看最近的深蓝G318,就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上市宣传那是挺带劲,一时销量数据也挺嘚瑟,结果一个月不到交付数字就露了馅,还不敢对外公布。这不是营销团队图省事,也不是CEO脑门发热决定的,而是产品本身就“高不成低不就”——明着说越野,实际上没大梁,还想内外通吃,最后谁都不买账,烂摊子只能靠价格战或者新一轮宣传凑数。
再瞅瞅新换帅之后的“市场打法”,你会不会觉得似曾相识?一边强调自己“只是新兵”,一边递话说“别光看我履历,要看未来行动”,这不就是在提前卸包袱吗?姜海荣不是没本事,关键是他对汽车圈到底有多少认知,能不能理解用户长线需求,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别管你以前在手机界会炒多大的热点、玩多花的营销,汽车用户可没那么容易糊弄。
说到这,我想起每天刷短视频看到的汽车博主吐槽深蓝,都是一些直击痛点的实话:服务不行、细节掉链子、残值率低、有的甚至产品定位很迷。一个深蓝车主甚至说:“不会再选深蓝”,这不是营销补得起来的窟窿,而是整个品牌链条每一环都要重修。要是这个时候用换帅来解困,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咱们再回头审一审长安的大盘棋。表面上,“35%燃油车论”是个看似理性的预判,暗地里却是自己对新能源转型节奏没底、决策开始犹豫了。市场这么卷,过去押宝新能源而今进退两难,只能先自救续命。这不是长安的独有困局,其它大厂也一样。宏观的大趋势谁都看得明白,但转型路径没人敢打包票。现在不少自主品牌都在靠卖燃油车型贴补新能源线,“一边摇摆,一边叫嚣”,背后的焦虑透过层层裹挟最终都要传导到每一个业务板块——深蓝当然最先扛不住。
别的不说,对手都在狂奔。哪怕不指名道姓,理想、小鹏、比亚迪、吉利、极氪,哪个不是又拼产品力、又打价格战,还自带流量IP。深蓝呢?后发、产品没极致亮点,说创新吧,智能驾驶、动力总成都不是最顶流。消费者凭啥愿意投票给你?
那姜海荣能做点什么?他能不能像在荣耀那样,把深蓝品牌热度炒起来?实话说,手机和汽车的打法完全不同。要么你产品真过硬,直接出圈,比如极氪001那样的爆款;要么你能打造超强品牌认知,如理想那种社区运营玩得溜到飞。深蓝这边,两样都没做到。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很难靠“空降兵”立马改善——除非能带来真正的新打法,但扪心自问,手机圈那一套简单粗暴的玩法真能移植到汽车上?
好好想想,产品有问题,换帅未必能拉回用户信任。营销确实重要,可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能打的硬货,得让用户捞到实在的体验。就像咱们看电影,剧情再会宣传也不顶用,真的好看观众才会自发安利。汽车消费升级的时代,哪个用户不是前前后后比配置、比售后、查口碑、刷测评?一旦发现售后掉队,服务跟不上,车辆使用中问题不断,坑你一次就能让你失去一拨用户,这种伤了心的品牌还能靠几个KOL炒回来吗?
再说个现实的问题,对于传统主机厂近两年高管换得飞快,表面上是追求创新和突破,本质上是顶不住业绩压力后的急救药。你家年年亏损,讲再好听的故事,投资人能再给你几年时间?过度依赖“换帅”这个招,最后往往会让团队更加动荡,基层人心更加浮动。深蓝现在就是这么个状态,每年喊着创新和突破,实际大部分员工都琢磨着“明年还要不要干?”、“老大再新来一个,我会不会被裁?”
道理很简单,企业要活下去得回归产品力本身,再多飘在空中的理念和策略,都得老老实实落地。用户给深蓝一次机会,要的是未来“下次选车还愿意考虑你”,而不是让市面上出现又一家被迫“结业”的新品牌。
讲真,这一轮长安的焦虑、深蓝的迷茫、姜海荣的空降,其实就是整个国产车企当下转型阵痛的缩影。别看大家喊口号说新能源怎么牛,消费者其实最在乎的是“到底好不好用?出了问题能不能及时修?三年之后还能不能保值?”答案还远没落地。姜海荣来,有没有机会创造点新故事,没法断然否定,但老板的期望值不能太高,毕竟这不是哪一块拼图能够一夜之间补齐的。最关键的考验,还是等市场与消费者用“钞票”投票的那一天。
所以,换帅不是万能药;故事要会讲,但更要经得起推敲。深蓝真正要做的,是补好产品短板,打磨售后体系,赢得消费者“用过还想再买一次”的信任。否则呢,就算今天拼命回避“焦虑”二字,明天还是会被市场推着往前走。车圈下半场,已经容不得大忽悠,大聪明们也都得先被现实教育一遍再说。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