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巨亏6709亿,官宣砍厂裁员两万:老司机眼里的“世界第一”怎么就不行了?
01 说实话,日产这回的新闻,炸锅了。追浜工厂要关门。这可不是啥小厂。上世纪60年代,日产在日本横须贺市建的。这地方的名字,可能很多中国车主一辈子都没听过。可你要是玩过日产老车,肯定知道蓝鸟。这工厂就是日产当年走向国际的第一站。1961年建成,做过日产好多重要的车。日产的中央研究实验室啊、试验场也都整在那。头一批大批量生产的蓝鸟,就从这里走出去的。
02 后来日产不是接了王子汽车嘛。1964年那事。当时奥帕马(其实追浜也是叫Opama,都是一地)工厂的研发能力一下子上了新台阶。好多日系车的改款、创新,底子都在这。到了1978年,这个厂的总产量已经干到了5000万辆。你品品,这数字在日本当时汽车圈子里,算什么水平。
对了,说个题外话。日产当初这一路走来,跟丰田、本田还真是不一样。工厂的研发、试验、生产绑一块,风格就很‘日产’,技术风气重。可你要说挣钱,近几年越来越吃力了。
03 Cube,记得吧?2003年的小方盒子。就是追浜厂的新活儿。2010年呢,第一台大规模量产的电动Leaf,也是在这搞的。世界领先,没人不服。那会儿日产Juke也上,这工厂电动、燃油全线拉满。再到2012年,Sylphy也布局进来了。这么多年老哥还能记得,日产不少主流家用车,底子都沾了追浜这个厂的功劳。2016年Note e-power,2018年Leaf e+,日产电动车的新一波,第一站也都是这里起步的。
有时候你看厂史,真觉得这些老家伙在撑着一家公司。可兜兜转转,连日产这种大厂,现在也顶不住了。
04 为啥关厂?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核心原因——卖不动。最近财年数据一眼看下来,头有点大。2024年财报,日产的全球销量334.6万辆——比上一年还掉。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同比其实只降了点,0.4%。但营业利润只剩698亿日元,同比暴跌87.7%。更离谱的是,净亏损6709亿日元,这一下直接“由盈转亏”。你想啊,去年还能赚4266亿日元,结果今年赔了6709亿,这跌幅257.3%。利润率,只剩0.6%。这已经是赔钱赚吆喝了。
一句话,日产现在钱流啷啷响,但是账上还能撑一会儿。1.498万亿日元的汽车净现金,还没到底,但烧钱过日子不是个办法。
05 新上任的CEO伊万・埃斯皮诺萨,这次也不是喊口号。直接端出了Re:Nissan三年计划。用一句大白话就是:砍厂、裁员、降本。一切都指向自救。计划2027财年,也就是2028年春天前,要多裁2万人,占全球日产员工的15%。光是工厂,全球要从17家缩到10家。动力总成工厂也要瘦身,岗位改革也抓紧了。
这些年日产在美国、中国都卖得越来越艰难。产品线老化,换代慢。债务压力一压再压。厂子的运营率低,就是干着支撑不住。你要想,追浜这种日产老本营,现在一年只做Note和Note Aura两台紧凑型小车,哪还养得活那么多人?
06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波大潮波及到中国合资厂了吗?目前是没有直接说影响东风日产,但谁都知道,全球重组动静这么大,国内市场也难独善其身。以后引进新技术、新平台估计更难了。以前日产啥新东西都是自己日本总部研发完,慢几年来中国本地化。将来削减工厂、合并产线,这“护城河”其实越来越窄。
唉,旧时代的辉煌也扛不住现实的账本。曾经日产是世界第一,现在裁员、关厂、砍研发。可汽车是很讲传承的行业。你看那些标志性的工厂,比如追浜,倒下一个就少一个。
07 最后讲点经验。作为用过几辆日产的老车主,我一度觉得日产的车皮实、舒适。但说到创新,这些年确实慢了。现在连日产自己都要喊追求‘更少依赖于产量的盈利能力’。其实话说得漂亮,背后就是卖不过别人了。只能砍掉包袱,精简队伍,看能不能省出点活路。
说白了,不好卖,不好赚,车厂又不能一直靠情怀续命。再牛的研发历史也拗不过利润表啊。未来日产什么样?老实说,谁也不敢打包票。现实它就是这么无情。
这行里谁都可能轮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