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成都车展的人潮还没散去,某个角落,一辆方盒子造型的新能源车,停在灯光下,反射出不算炫酷但确实耐看的金属光泽。一个年轻人,戴着棒球帽,正和旁边的销售比划着,问:“这赛博版真的能合法上牌?官方允许改装?”另一个年纪稍大的先生在边上,目光流露出既好奇又略带挑剔的意味。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刻,其实已经被某个品牌的营销视角精准捕获,或许将要成为那个“千人千面”的明日用户。
说实话,碰上这种一张嘴就“坚定走品类路线”、“成为独特且成功品牌”之类的宣言,职业病总会让我多琢磨两句——成功和独特,在中国汽车市场里,到底值多少钱一斤?李东春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做品牌“自证”,倒像是新车发布会的例行环节。只是,奇瑞背书+营销老司机+新势力思维,三条线拉起来,多少还是能让分析师们绷紧点神经。到底iCAR这一盘棋,玩得有多奔放,还是只是把老路重新刷了一遍漆?
先来回顾下“案情”——iCAR品牌一年半前在品牌之夜亮相,主打新能源和个性化方向。主心骨车型是方盒子造型的V23,这款车上市9个月后,累计销量近4万台,在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里暂时稳居冠军。抛开营销词汇里的花边,我们再拆解:月销五六千台的曲线,虽然没有“起飞”,但也算是稳步主流。到了8月份,单月交付逼近7500台,李东春信誓旦旦,年底月销过万是下一个目标。销售曲线也有几分“短跑选手”的自觉,现在想转型做“长跑”,显然不会只靠冲刺。
新势力打法,一直是讨论新能源汽车时绕不过去的话题。旧时代的燃油车,靠的是品牌、性价比、渠道,而今天的新玩家更看重产品体验、流量运营和口碑传播。李东春坦言,iCAR未来的营销要全面向后者靠拢。说白了,光靠产品还不够,还得把用户粘上,变成社群,把车变成“身份符号”。套路听着眼熟,但执行起来,才是真章。
关于用户画像,数据把人分成两类:一种是“年轻人”,另一种是“心态年轻的人”。——这就是数据分析的魔力,无论你多大,只要“爱玩、爱改装”,你就是目标客户。像HR筛简历一样,三言两语,帮企业把复杂的人性都归成两类。对于iCAR来说,似乎“个性”和“玩乐”才是正经事,其它都是副业。
赛博版V23的亮相,官方宣传把它说成是“品牌调性的巅峰之作”。动力、设计、材质做到极致,还能直接合法上牌,明显就是要在“极客”和“玩家”群体里再造一波“直男春梦”。不过,所谓的“极致”,有时候也是被营销放大后的幻觉。就像法医面对“极致改装”案例,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性能,而是零配件的稳定性和安规。顺带一提,官方允许改装并配套申报,比野路子拼接靠谱不少。你要真把“玩车”玩成一门合法生意,股东和监管部门都能睡得安稳些。
顺着集团定位划分,在奇瑞内部,主品牌干大众、丰田的规模路数,星途冲击高端,捷途扎根“旅行+”,iCAR则是“趣味年轻特区”。这种分层模式,在现实的市场与车主心理之间,未必如PPT那样泾渭分明。一个品牌能不能成为“独特且成功”,从来不靠标签贴得多,而是看产品力和市场联结是否持续发酵。说到底,在中国市场,“趣味”到底值多少钱?每到年底考核,趣味能不能换成销量?这些都是冷知识里伴随的热问题。
当然,iCAR的确不是无根浮萍——背靠奇瑞集团,技术、安全、三电底蕴够用,微创新+差异化策略让产品没从零起步。所谓“做加法”,靠的不是学苹果上九道工序,而是不断推出新款、官方改装件,保证用户“常开常新”。这种法子,类似于法医行业里“数据归档+不断优化流程”,久了能形成积淀,但能不能长红,还得看下一个增长点是哪。
营销线转型也有门道,不再追求“渠道数量”,而开始强调质量——要把经销商从“展示厅”进化为“生活方式体验中心”。什么游戏区、宠物互动区,这些花活儿,乍看像是把4S店改造成了大型朋友聚会。但事实证明,“有些客户是因为表情包来的”,这也是时代的一部分。把买车变成互动和体验,玩得开心的不光是客户,还有销量表。
至于产品规划,不局限于方盒子。V系列主打越野,X系列讲百变空间,S系列强调性能操控。听起来野心不小,像是汽车圈的“全能型选手”养成计划。不过折回现实,每个系列的落地表现,可能都会因好奇或畏惧而偏离既定轨道——市场的多样性,远比人设的数据复杂。
最后,说说品牌“特区”这件事。iCAR处在奇瑞体系里的“无人区”,既像是创新实验田,也好像是在做一次封闭的自我试验。和智米团队合作,靠技术和用户理解推动产品,底气不缺,但什么是真正的“独特”?是工艺层面,还是理念?是销量能撑起一切,还是用户圈子让品牌长红?这些问题,恐怕没人敢下定论。毕竟,在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能否把千人千面的理念变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依旧是悬案。
所以问题来了:在“个性”和“市场成功”之间,品牌究竟还有多少自由度可以挥洒?一边强调用户的多样化,一边还要追逐规模和利润,市场会给出怎样的回报?汽车圈,不缺华丽的宣言,缺的是一年一年,销量和口碑一起沉淀下来的故事。如果有一天,你在某个城市路口,看到一辆外形怪异但引擎声线均衡的方盒子电车冲过马路,会不会多看一眼?那一眼之后,是为车主的选择点个赞,还是会想:商家把我们分成两类,是不是已经太过于专业了?
如果有一天,所谓趣味和自由真正变成了标配,品牌还会继续强调“独特”吗?或许,这正是所有新品牌不得不面对的“开放性命题”。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