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泉州市加强中心城区电动车的管理。
网友
泉州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旅游城市,但是泉州的电动车乱象也是全国少有的。希望能够加强对电动车的管理,严抓严管不戴安全帽、不走非机动车道、逆行、超载、改装等不法行为。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中心城区(丰泽,鲤城,洛江,开发区,台商区)。
官方回复
泉州市公安局
据泉州市公安局调查了解,针对电动自行车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交警部门一直将电动车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建立电动自行车常态严查严管机制,依法严查电动自行车无牌、不按道行驶、逆向、闯红灯、驾车打电话及超标电动自行车上路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交警部门除了依法处罚教育外,还采取现场学习考试、充当交通管理志愿者、发朋友圈获得点赞等措施加强警示教育效果。
近三年,全市平均每年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违法23万余起,2025年以来共查处电动自行车走机动车道等重点违法行为7.4万起。
目前,泉州地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电动自行车逆向、不按道行驶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一是道路资源无法承受。以泉州市区为例,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及道路承载能力测算,市区可容纳电动自行车数量不到30万辆,由于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且现行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上牌登记没有限制,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目前已超过140万辆,电动自行车的无序增长导致市区道路资源难以承受,电动自行车显得多而乱。
二是路权保障不足。整体来看,泉州道路特别是慢性交通规划建设先天不合理,仅市区来看,有独立非机动车道的仅占12.4%,且部分非机动车道路通行条件差,路面不平整、障碍多、“断头路”多。非机动车路权保障不足,非机动车道连续性、体验感差,导致市民不愿意、甚至是被迫走机动车道、横穿道路或逆向。
三是违法成本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电动自行车的处罚标准低,路面显见性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除无牌、假套牌可处罚50元外,其余违法行为最重仅能处罚20元,且对电动自行车违法无强制措施,电动自行车违法成本低,无法对违法电动自行车形成震慑。现行法律法规未对不戴安全头盔作出处罚规定,无法对不戴安全头盔进行处罚。
电动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路面交通管理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且末端环节,要达到治本的效果,需要各有关协同共治,关键还在于源头治理和法制健全。具体来讲,一是要优化路权保障提升,为电动车通行提供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二是要健全完善法规条例,对电动车实行年限报废、提高违法成本等规定,遏制非机动车的无序增长,提供能对电动车形成较完备管理体系的法律支撑。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交警部门将以此次行动为契机,结合诉求人意见,对电动自行车保持常态化严查严管态势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管理经验,抓住有利契机推动路权保障、源头治理、法律支撑等工作,营造良好的道路通行环境。
来源: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