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想想那些在高速路上奔驰的重卡,它们是经济的动脉,也是移动的污染源。
你是否真正意识到,这些钢铁巨兽排放的尾气,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呼吸的空气,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最近,国家启动了重型车国七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目标直指欧美现行的严格标准,力求实现“零排放”。
这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但要将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
电卡观察深入研究了国外在重卡排放管理方面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要实现零排放,首先需要顶层设计上的周密规划。
环保部门已经明确提出,要采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策略。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同时应对看得见的颗粒物污染和看不见的二氧化碳排放,双管齐下。
更进一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重卡排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那么,欧美国家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否为我们所借鉴?
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是设定明确的销量目标。
一些欧美国家直接规定了零排放重型车的最低销售量、市场份额或保有量。
这种做法,相当于给重卡生产企业设定了硬性指标,倒逼他们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型。
重型车主要依赖柴油发动机,是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尽管货车在车辆总数中占比不高,但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却占据了汽车排放的很大比例。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从全球视野来看,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法规是推动零排放重型车发展的关键动力。
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都在积极推行节能减排管理措施,虽然具体的标准和实施细则存在差异,但降低排放的目标是共通的。
以日本为例,早在2006年就颁布了重型车燃料消耗量标准。
美国也在2011年推出了中重型车燃料经济性法规。
欧盟虽然起步稍晚,但在2019年正式发布了重型车辆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并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
当然,仅仅依靠法规的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的激励措施来推动市场转型。
欧美一些地区对零排放重型车提供购置补贴,以缩小其与传统燃油车的价格差距。
毕竟,现阶段电动重卡、氢燃料重卡的价格仍然偏高,补贴能够有效刺激需求。
除了购车补贴,降低车辆的运营成本也至关重要。
能源消耗、通行费用等运营成本在重型车的整体开销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降低零排放重型车的运营成本,将大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加州的做法值得借鉴。
他们实施了低碳燃料标准,鼓励运输企业使用低排放燃料。
企业使用低碳燃料可以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出售,从而抵消电动卡车充电所需的费用。
一些欧洲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为零排放重型车提供通行费减免,甚至高达75%。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广零排放重型车的先决条件。
与乘用车相比,重型卡车的电动化、零排放化进程相对滞后。
当前,新能源重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短途运输领域,长途运输仍然是短板。
充电桩数量不足、加氢站分布稀疏,是制约零排放重型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桩、加氢站的建设领域。
加州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还专门制定了重型车充电设施建设规范。
除了资金支持,合理的规划也必不可少。
我们需要对充电站、加氢站的选址、数量进行科学评估,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未来零排放重型车的需求。
眼下,新能源重卡的市场渗透率正在逐步提升,但主要集中在250公里以内的短途运输。
长途运输领域,仍然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
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
将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中国重卡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和智慧。
但为了更洁净的空气、更美好的环境,为了我们和后代的健康福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零排放的目标前进。
这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更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共同的未来。
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勇往直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