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哪吒汽车母公司)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披露的数据令人心惊:账面资金仅1545.91万元,却拖欠5000余名员工薪资、经济补偿金等共计4.6亿元,近50万车主更因车联网服务中断陷入“智能汽车变哑巴”的窘境。这场从“新势力黑马”到“断网断薪”的坠落,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扩张背后的深层危机。
一、资金链断裂:从销冠到破产的急速坠落
2022年,哪吒汽车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估值一度突破250亿元。然而,这场狂欢背后早已埋下隐患:为冲刺IPO,公司提前清偿银行贷款导致营运资金枯竭;2024年E轮融资失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4月哪吒APP大规模故障、10月生产线停工,最终在2025年9月走向破产重整。
管理人披露的债权数据更显触目惊心:1631家债权人申报债权总额超260亿元,确认债权51亿元,而公司账面资金仅够支付员工欠薪的3%。更讽刺的是,其海外业务虽保有2.5万用户,但国内市场因品牌信誉崩塌已难以为继——当车主收到“请自费购买流量”的短信时,曾经的“三年免费流量”承诺已沦为笑谈。
二、员工与车主:被困在系统里的双重受害者
在债权人会议上,管理人承认“核心岗位人才流失严重”。为维持运营,公司采取“在职人员全薪计发”与“高管工资封顶”的调控方案,但这种“劫贫济富”的做法进一步加剧内部矛盾。有员工透露,部分高管仍享受百万年薪,而基层员工已被拖欠半年工资,公积金断缴导致无法申请公积金贷款。
车主的遭遇更具时代隐喻性。当智能汽车高度依赖车联网服务时,哪吒汽车的断网事件暴露出行业致命漏洞:流量服务商“联想懂的”因被拖欠费用而停服,迫使车主自掏腰包购买流量包。这种“服务中断—用户买单”的模式,实质是将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更值得警惕的是,哪吒汽车尚有93亿元应收账款未收回,但供应商已因长期欠费停止配件供应,售后维保体系濒临瘫痪。
三、行业镜像:价格战下的生存法则重构
哪吒汽车的崩塌并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车企财报显示,行业呈现“头部通吃、尾部淘汰”的极端分化:比亚迪以155亿元净利润占据行业三分之一利润,而广汽集团亏损25.38亿元、北汽蓝谷亏损23.08亿元。零跑汽车凭借“性价比+智能化”策略在10-15万级市场突围,赛力斯通过与华为合作实现高端化盈利,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在价格战中,唯有具备核心技术壁垒或差异化定位的企业才能存活。
哪吒汽车的教训尤为深刻。其失败根源在于:
战略模糊:既想冲击高端市场,又无法放弃中低端走量车型,导致“中低端利润薄、高端突破难”;
成本失控:为主力车型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但销量未达预期,规模效应失效;
风控缺失:在资金链紧张时仍盲目扩张海外业务,最终陷入“国内外市场双失血”的绝境。
四、破局之道: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共生
管理人提出的“继续营业方案”揭示了行业自救路径:通过补装缺陷车、重启售后维保维持品牌价值,为重整投资人创造接盘条件。但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
建立服务保障基金:要求车企按销量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智能服务连续性保障;
强化供应链金融: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应收账款确权,帮助车企盘活资产;
完善破产重整制度:明确员工工资、车主权益在债权清偿中的优先顺序,避免“老板跑路、用户买单”的闹剧重演。
当哪吒汽车的车主在论坛上自嘲“买了辆需要自己买流量的智能汽车”时,这场危机已超越企业个体命运,成为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试金石。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5%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如何守护消费者权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将是所有参与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