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聊点行业的硬核数据。去年,上汽通用五菱2023年前九月销量其实挺逆的,涨了10%,一年可以跑到快140万辆的水平。反观一些传统合资,像大众、丰田,虽然也是增长,但速度明显没那么快,其中有一大原因就是整个市场电动车起步快,价格亲民又靠谱。而我身边朋友们说:买车,第一看续航?第二看实用性?第三看后期维护成本。
最近,京东和广汽联手搞的这个小车租赁电方案,4.99万起,有点意思。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营销噱头,但越看越觉得,有点新意。毕竟,哪个年轻人不想低门槛试一试?但问题来了,换电站规模,确实令人担忧。截止11月8日,只有800座支持换电,大多集中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还有南京、杭州。成都、重庆?不到充分覆盖,甚至说,渠道还不够广,影响实际体验。
想象一下,打算周末在重庆上班,结果发现换电站离家还得绕远点——这体验就差强人意。倒是好处,租电价399元/月(限时),比我猜,大几百块的月供便宜多了。支持3年买断,中途租电的余额还能抵扣电池的钱,似乎划算。比如电池8.99万,租电3年,差价还能抵扣掉。这不也就是一种资金流调整么?年轻人压力都不大,先租着,缓一缓。
但是这么算,问题又来了。车值不值?续航这个事儿,可以说是纯电的第一秩序。埃安UT super的CLTC续航达到了500公里,别的车像星愿、海鸥、缤果S都在400到450公里左右,虽然是标称值,实际表现还得打点折扣,但这水平够用。尤其支持快充,30-80%的电,差不多26分钟能搞定。你说,要是我开长途,省心稳妥点,还是觉得很有竞争力。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以前看过一个业内销售说的:安全是真的要考虑的事,毕竟车子在路上跑,谁知道会遇到啥?的确,背靠宁德时代和广汽大厂,安全风险比自己杂念多的车企要低不少。空间还挺大,关键是配置也真诚,比如支持的手机互联快感,HiCar、CarPlay都在,540°全景影像,加上车内空间合理。像我这种平时愿意在车上折腾的人,用起来挺顺手。
我心里一直在琢磨,要是等宁德换电站真的铺开以后,这车是不是还能跑长途?不一定,毕竟换电站数量还在扩展,可以预见的一点,它依然是个城市用车的好帮手。你会为了换电方便,放弃更强续航的传统纯电车吗?我反正还没想清楚,感觉这个问题挺绕的。
那个,你有没有想过,像我们这种普通消费者,其实未必能真正理解供应链背后的博弈?换句话说,车企把换电站集中在热点城市,是不是考虑了那些便捷到家的用户?还是说,是想借此打价格战吸引年轻人?我觉得,也许都对,但自己用车,还是得看实操体验。
再说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我家邻居的小孩考试成绩,他妈妈在聊天:买车其实也不用太复杂,别价钱折腾,主打实用就行。再说,后续维护谁懂的多?那些话让我觉得,很多时候买车还是考虑够用就行,也不用盯着那些高大上的参数。
买不买这个事,我一直在算心算。假设,新车百公里成本在0.3元左右(电费+养护成本),长远来看,还是挺便宜的。要说能保值吗?这块不好说,但我猜,价格掉得快,尤其是新车型出来不断推陈出新。这个市场,像个永不停歇的轮回。
你们觉得,这怎么说都对吧?不过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像埃安的这个方案,能不能变成常态?还是说今后充电和换电,谁占便宜,谁就能赢?
(这段先按下不表)——哎,你们觉得,换电站多还是少,才算刚刚好?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布局还挺捉摸不透,总觉得像打游戏一样,是个大博弈。你们会选择租电这种方式,还是觉得还是自己买电池更稳妥?我还真没开过这类车,感觉新鲜。
反正,东拼西凑,整体来看,埃安UT super这个价格到手,续航够用,配置到位,也不用太担心未来的电池衰减,如果换电站快起来,那长途也不惧。只是,这样的方案,对我而言,还缺个最后一公里,就是如何方便地找到支持换电的站点。
你们理解我的疑问了吗?其实呢,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市场总在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