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摸方向盘,就想在马路上飙一把,是不少后生的通病。
可为人父母,心头那根弦就绷得紧紧的,提心吊胆,生怕磕着碰着。
这疙瘩怎么解开?
特斯拉祭出个“监护模式”,听着就挺抓马的。
这功能,特斯拉也不是头一遭搞,2022年秋就有了,但真正让大家伙儿留意,还得说是陶琳后来吆喝了一嗓子。
你可别小瞧它只是个限速器,它其实是个打包的安全锦囊。
瞅瞅这架势,娃儿刚拿本,老爸老妈不用在他耳边嗡嗡嗡,直接在特斯拉上给他锁死最高时速,狠起来,加速度也给你焊死。
更绝的是,一键开启紧急刹停、盲区警示、车道偏离辅助,活脱脱请了个24小时待命的“安全保镖”。
这波操作,简直把“未雨绸缪”刻在了DNA里。
可问题也来了,光靠降速就万事大吉了?
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玩意儿背后,压根儿关乎的是责任俩字。
毕竟,安驾这事儿,技术是基石,更关键的是驾驶员的责任心。
哪怕技术再溜,心存侥幸,照样容易翻车。
这让我想起过去的那些家训。
老祖宗们那么看重门风,不就是为了管束后代的行径吗?
今儿个,科技也能帮咱管束熊孩子了,也算是一种“赛博家教”吧。
只不过,往昔靠的是口耳相传,现在倚仗的是代码和传感器。
除了车技,老爹老娘们更挂心的,怕是娃儿几点能到家。
“监护模式”还自带“门禁提醒”,可以设定行车时段,超时就报警。
这玩意儿,简直是为焦虑体质的父母量身定制。
深更半夜等娃儿归来,那种滋味,过来人都懂。
有了这玩意儿,起码能稍微宽心点。
话说回来,特斯拉捣鼓出这个“监护模式”, 肯定有它的商业算盘。
但不容置喙的是,它也确实纾解了部分社会痛点,抚慰了老父母的愁容,也增进了道路安全系数。
科技迭代,不该只是为了提速,更该着眼于人的诉求,肩负起社会担当。
眼下,Model 3、Model Y、Model S 和 Model X 都能解锁这个功能, 但先决条件是你的软件得刷到最新版本。
仅这一个“升级”的硬性指标,就够说明问题了。
科技跃迁是好事,但咱也得跟得上趟儿才行,要不然,再妙的功能,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然,这功能还有精进的空间。
比如,能不能订制更细分的驾驶模式?
能不能和第三方安防平台联手,提供更周全的庇护?
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这总归是个良好的开端。
往后,科技势必会更加聚焦家庭安防。
与坊间认知相悖,汽车的“监护模式”, 不止是约束,更是一种沟通。
它提醒着后生们,自由不是信马由缰,平安才是回家的唯一航向。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交通事故的祸首归咎于“车速失控”、“生手操作”时, 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病灶?
比如,驾考制度是否足够严苛?
道路安全宣导是否到位?
车辆安全科技是否普及?
切记,科技再牛掰,也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安全,还是握在驾驶员自己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