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关于比亚迪出海。
现在咱们的国产车,特别是新能源车,在全世界都挺火的,但比亚迪最近有个动作,让很多人有点看不懂。
他们好像卯足了劲,非要去日本市场闯一闯,甚至可以说是要跟日本市场“死磕”到底。
这就让人纳闷了,放着欧洲、美洲那么大的市场,为啥偏偏要去啃日本这块出了名的硬骨头呢?
要知道,日本汽车市场特别排外,卖得最好的进口车品牌奔驰,一年下来也就卖个五万多辆。
就这么点儿销量,值得比亚迪花那么大功夫又是开店又是请大明星代言吗?
这笔账,比亚迪到底是怎么算的?
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全球战略大棋。
咱们先来看看日本这个市场,它确实有它特殊的地方。
首先,从做生意的环境来看,日本对咱们的汽车企业还算是比较友好的。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日本对进口的乘用车不收关税。
而且从长远看,日本突然对咱们搞贸易壁垒、加征高额关税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中日两国的经济早就深度绑定了。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中日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三千多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更关键的是,大量的日本企业,比如我们熟悉的丰田、本田、松下这些,在中国市场扎根很深,也赚得很多。
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日本企业在咱们这儿的直接投资收益率高达18.4%,这个数字比他们在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的收益率高多了。
这就意味着,日本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这些在华日企的利益是他们不能轻易放弃的。
如果中日贸易关系出了大问题,日本自己也要承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比亚迪来说,日本市场至少在政策层面是相对安全的,不用像在欧美那样,天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被“卡脖子”。
其次,日本市场本身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他们特有的“轻型汽车”,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K-Car。
这种小车在日本简直是国民神车,常年能占到日本汽车总销量的四成左右。
这种车有严格的尺寸和排量限制,车身小巧,非常适合日本狭窄的街道和拥挤的城市环境。
而且,买这种车还能享受税费和保险的优惠,所以特别受日本普通家庭的欢迎。
问题就出在电动化上。
目前,日本本土车企推出的电动K-Car,表现并不算好。
有些产品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又长,用户体验很一般。
更关键的是价格,比如日产的SAKURA,起售价换算成人民币要将近13万,三菱的eK X EV也要12万多。
可是一辆燃油版的K-Car,像销量冠军本田N-BOX,起售价才8万多人民币。
这么大的差价,让很多想换电动车的日本消费者望而却步。
他们期待的“油电同价”,在自己的国家迟迟没有实现。
这恰恰就是比亚迪的突破口。
在中国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里,比亚迪早就靠着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技术积累,把新能源车的成本打下来了,实现了“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
如果比亚迪能专门为日本市场打造一款性能可靠、设计漂亮,价格又能和燃油K-Car持平甚至更低的电动小车,那对日本本土品牌来说,无疑是一次“降维打击”。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已经确认,将在2026年下半年在日本推出一款专门定制的电动轻型车,还要参考本田N-BOX这样的畅销车来开发。
这目标性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要从日本人最熟悉、最依赖的车型入手,打开市场缺口。
当然,想在日本市场成功,挑战也是巨大的。
最大的困难就是品牌认同感。
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是出了名的高,新车销量里有超过九成都是丰田、本田、日产这些“自己人”的品牌。
要让一个习惯了几十年开日本车的消费者,转头去买一个中国品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建立信任。
过去一些关于“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也是比亚迪需要用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去扭转的。
所以,比亚迪在日本又是计划把门店开到100家,又是请来日本家喻户晓的演员长泽雅美做代言人,还大力投放电视广告,就是为了先混个脸熟,提升品牌形象。
根据统计,广告投放后,比亚迪的品牌认知度确实从20%迅速提升到了40%,说明这些投入还是有效果的。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那个核心问题:就算比亚迪在日本站稳了脚跟,这点销量真的重要吗?
答案是,销量本身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件事带来的连锁反应。
比亚迪的这步棋,真正的棋眼在全球。
放眼世界,比亚迪在海外市场扩张,遇到的最大、最强的对手,正是日系车企。
多年来,日系车凭借着皮实耐用和高性价比的口碑,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的新兴市场,建立起了庞大的版图。
在很多国家,比如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日系车的市场份额曾经一度高达九成,几乎是垄断性的存在。
但是现在,电动化的浪潮给了中国品牌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正在全球范围内和日系车展开正面交锋。
在过去被日系车牢牢掌控的泰国市场,2023年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11%,而日系车的份额则跌破了80%。
其中,比亚迪的表现尤其亮眼,在泰国的纯电动车市场长期占据销量榜首。
在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比亚迪在当地纯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接近四成。
为了支持这种扩张,比亚迪在泰国、印尼、巴西、匈牙利等地纷纷建厂,把生产线直接铺到了对手的阵地前沿。
现在你再看比亚迪“死磕”日本市场的行为,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行为,更像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战略布局。
日本是全球汽车工业的重镇,是丰田、本田、日产这些巨头的“大本营”。
如果比亚迪能够在这个象征意义极强的市场里,哪怕只是取得阶段性的成功,都将成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全球性广告。
这就好比两位武林高手过招,直接打到对方的门派里,在主场赢下几招,这带来的震撼效果,远比在外面打赢十场八场要大得多。
一旦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它就可以向全世界的消费者证明:看,连最懂车、最挑剔、对自己本土品牌最忠诚的日本消费者都开始选择比亚迪了,那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这对于比亚迪在东南亚、欧洲、南美等所有与日系车竞争的市场中,都将是一个强有力的品牌背书,能极大地提升全球消费者对它的信任感和认可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