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的发布,堪称一场集体反思大会。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SUV,“千呼万唤始出来”,却迎来一片质疑与冷淡。这场发布会,不只是新车亮相,更暴露了理想在品牌沟通、市值管理乃至舆论应对上的一系列“直男式失误”。
理想i8其实并非一台弱车,相反,放到当前纯电六座SUV市场,它依然属于第一梯队。去年,i8外观一公布,预售一披露,资本市场齐刷刷上涨,港美股各自翻红。但等到真正的发布会,股价却“先跌为敬”,两日连跌,市值蒸发三百亿港元,网上评论更是一片唱衰。
这背后的症结,看似价格,其实根本不是钱的问题。i8起售价32.18万元,和理想L8持平,甚至比最初预价格还低。早先公布预售价时,市场也没见有什么微词。外界揶揄“32万买到假理想”,不过是对配置梗的一种借势吐槽,毕竟理想向来是分级卖功能,消费者没见为冰箱、彩电闹出多大风波。
问题出在理想i8的定位与传播。新车沿用MEGA风阻造型,但对外么,只着重纠结是“MPV还是SUV”,消费者一头雾水。理想大谈“越野车操控+MPV空间”,结果谁也讲不清这车到底旗舰在哪、领先在哪。“既要又要”的定位,本质上是倒苦水式的自夸,消费者非但没被种草,反而被绕晕。
就连与竞品的对标也异常模糊。理想i8理应对拼蔚来主品牌,偏偏被乐道L90拍在沙滩上比性价比,起售价刚亮相,友商就表示自家顶配还不到32万,性价比高得离谱。消费者被一通“价格战”的言论围猎,本来40万预算,一看租电20万的乐道,同样空间、功能也不差,掉头就走了。
而如果你有幸观看发布会,还得再忍耐一场技术盛宴。两小时发布会,近一半都在谈AI大模型、VLA架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词汇堆砌得令人生畏。郎咸朋上来就是几张技术架构图,各种INT4、FP8、全栈自研,仿佛在谈芯片发布。可是消费者要的不是考试作文,他们更想知道这车开起来爽不爽、家人坐着安不安全,你“强化学习”再高级,不放在入门Pro车型上都是白费口舌。
理想总想用技术感“拉高溢价”,偏偏讲故事的能力远不如小米。雷军介绍汽车黑科技只留下“安全、安静、舒服”几个词,把晦涩的悬架技术变成“预知路面调整”,简单直给。理想发布会反而像在教学楼里办讲座,台下都是苦大仇深的编程课逃兵。
“爹味”问题其实早就有苗头。李想早年总爱指点江山,好在最近也学会了在社交媒体“自嘲”,拍抖音,虚心征集建议。但当车企舆论场早已被对手的热点抢占,理想还在端着姿态讲大道理,终端销售、社群口碑都很难自发发酵,更别提情绪共振。
新能源车市竞争激烈,无论是定价、宣传还是产品力表达,格外考验车企的“下沉能力”。理想i8试图以人为本,用AI加持的智能助手、语音体感、定制材料营造高端氛围——这些都是提升,但教育成本极高。车主必须反复体验才能体会到差异,而“小米加步枪”们只需更强的性价比、空间,就能瞬间打动大多数人。
更要命的是,定位越模糊,内容零散,舆论引爆点就被对手带跑。理想的广告还没铺开,乐道已经在朋友圈用试驾挑衅;李想还在台上讲空气质量,友商已在微博火速蹭热度。甚至连自研芯片的投入,也因沟通不到位,被媒体剪成“理想没科技”的段子。
所以,从i8发布会的失利,到市值跳水,再到社交媒体口碑遇冷,理想的问题并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卖点提炼、市场节奏与用户沟通的“中年油腻”。当全行业都在用梗、用故事塑造记忆点时,理想依然相信“自己会被看见”,却疏忽了新的传播逻辑。
归根结底,今天的理想必须学会向用户讲好故事,把技术简化为“买车的理由”,把产品优势传递为“实在触手可及的体验感”,让每一次发布会既能激发情绪共鸣,也能占据市场话语权。别再依赖线下的口碑“慢发酵”,否则,留给理想的窗口期会比i8的高光时刻还要短。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