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百姓在买电动车的时候,很容易被“边骑边充电”这个概念所吸引,这种一眼假的宣传,到底有没有用?在我们真实的用车环境中,能够给我们节省多少电?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讨论一番。
首先从技术原理来看,“边骑边充电”的本质是电机动能回收机制。电动车行驶时,电机在滑行、刹车或下坡等场景中会切换为发电机模式,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回充至电池。
Ω这一过程类似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技术,通过控制器与电机的协同工作实现能量循环。例如雅迪冠能系列搭载的TTFAR能量回收系统、九号电动车的RideyLONG动能回收技术,均基于这一原理设计,技术逻辑具有可行性。
但现实中,“边骑边充电”的效果受多重因素制约,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首先是能量转换效率问题,电机发电过程中约30%的能量会因发热、摩擦等损耗,实际回充至电池的电量有限。其次,回收场景具有局限性——仅在下坡、长距离滑行或频繁刹车时效果明显,平坦路面匀速行驶时几乎无法回收能量。此外,部分低价车型采用的电容增程器、太阳能板等辅助装置,不仅增加车身重量和风阻,实际回收的电量甚至难以抵消额外消耗,反而成为“鸡肋”。
具体到省电效果与续航提升,行业实测数据给出了更清晰的答案。在城市通勤场景中,搭载成熟动能回收系统的中高端车型,续航延长比例通常在5%-10%之间。例如雅迪冠能系列在综合路况下,开启能量回收后可多行驶5-10公里,若基础续航为70公里,总续航可提升至75-80公里;九号机械师MMAX在强回收模式下,每100公里能多回收约0.4度电,转化为续航增加10公里左右。但这一数据会随驾驶习惯剧烈波动:急加速、急刹车会降低回收效率,而平稳驾驶、合理利用滑行则能最大化回收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边骑边充电”的实际价值需结合使用场景判断。对于经常往返山区、丘陵路段的用户,下坡时的能量回收能显著减少电量消耗;而在平坦城市道路,其作用更偏向“锦上添花”。此外,该功能对电池寿命的影响仍需长期验证,频繁的充放电循环可能加速电池衰减,这也是部分厂商限制回收强度的原因。
综上,“边骑边充电”并非伪功能,但其效果远非宣传中“无限续航”那么夸张。对于用户而言,与其依赖这项技术,不如通过养成平稳驾驶习惯、合理规划充电时间来提升实际续航。在选购电动车时,更应关注电池容量、电机效率等核心参数,而非被单一功能的噱头迷惑。各位,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