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7月29日,重庆渝州宾馆迎来了极具历史性的时刻——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不仅是重庆首度迎来的央企一级总部,同时也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第100家央企。重庆人对此等了太久,毕竟在全国99家央企里,80%把总部设在北京,剩下的也多聚上海、深圳。此前在汽车领域,一汽在人少的长春扎根,东风则雄踞武汉。重庆,虽是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2024年产量高达254万辆,新能源车占比37.5%,却因没有“国字号”总部,长期只能做幕后英雄,发力数十载依然差一口气。
长安此次“升格”为央企一级总部,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6月,国务院批复兵装集团分立方案,长安汽车和相关汽车板块整体独立出来,归国资委直管,重庆顺理成章迎来期盼已久的里程碑。掌舵新集团的,正是从技术员一路升级打怪成长起来的朱华荣,堪称“长安活化石”,肩负着整合西南汽车产业、重振重庆制造雄狮的重任。
回望长安,从1862年上海洋炮局第一炉铁水到2025年“新汽车 新生态”,这部史诗横跨163年。抗战时期,长安(当时的兵工厂)随迁重庆,成为全国最大兵工企业,新中国第一辆越野吉普也在这里诞生。改革开放浪潮下,长安顺势军转民,微型汽车剪彩出厂,登上中国汽车竞技场。二十一世纪,又和福特、马自达等洋品牌狂欢,2003年“转正”乘用车,正式接棒大众的出行梦。2014年,长安市占率突破千万,进入“四大汽车集团”俱乐部。重庆,也自此被誉为“中国底特律”。
重庆这座城市,不缺野心,缺的是与其工业体量相匹配的“央企话语权”。前些年车市下滑、新能源转型艰难,重庆汽车产业盛极而衰。2018年开始,长安启动“第三次创业”,狠狠押注新能源和智能化,孵化深蓝、阿维塔等高端品牌。至2024年,新能源销量同比暴涨90.5%,海外市场增长47%,重新激活重庆制造基因。
但说到底,为何央企总部落地能给重庆带来巨变?第一,产业链升级。新长安有全球1.8万名研发人员、六国十地研发网络,在总部红利驱动下,重庆有望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内陆策源高地。而产业配套方面,如今重庆当地有19家整车厂、1200家大零部件企业,核心系统实现全覆盖。想当初一汽落地长春,让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围绕扎营,重庆也有望复制这一模式,把高端制造一锅端。
第二,是经济增量和就业。2024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大涨26.7%,对全市规上工业拉动率高达66.7%。新的央企总部,将采购链进一步向西南倾斜,带来大量高薪工作和技术岗位。仅长安一家,2024年员工5.5万,人均薪资23.6万。总部效应下,金融、服务等配套产业也会水涨船高,重庆制造业转型与消费力齐飞。
第三,城市能级跃升。重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年扮演“城市辅助角色”,始终缺块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央企总部“金字招牌”。如今,长安落地,国家战略与地缘格局都给重庆更高定位。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庆提出到2025年全国占比超10%的目标。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超254万辆,新能源产量暴涨近一倍,已强势超越广州,紧追深圳。央企总部加持,重庆有机会重夺“汽车第一城”,不再只是靠合资品牌撑场面。
细想,这百年长安三次艰难创业,每次抉择都与家国命运捆绑。新长安、新央企,不只是企业晋级,更是城市跃迁、区域经济质变的契机。老重庆遇上新央企,犹如老酒遇新瓶,这座山城能否再登巅峰,站在中国汽车产业制高点?也许,历史的齿轮已经开始加速,重庆的能量值将被彻底点燃。对于这座苦熬多年、从不服输的城市来说,这组“百年长安、百家央企”同框,正是吹响再攀高峰新号角的时刻。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