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开出400万让老工程师离场,这笔看似慷慨的补偿金背后,德系车企正在算一笔更狠的账
上个月去4S店做保养,碰见之前那个技术总监在收拾东西。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拿了补偿走了。多少钱?四百万。我当时就愣住了——这可是我认识十来年的老师傅,当年买车时他还在展厅里跟我掰扯V6发动机的曲轴设计。现在想想,那些真正懂机械的人,似乎都在一批批被“体面”地清退出局。
说是补偿,其实账算得门儿清。一个高级工程师留着,未来五年的薪资加福利可能要六百万往上走,现在一次性给四百万让人走,账面上就省出两百万。更别提那些培训成本了——让一个研究了二十年内燃机的工程师去搞电池热管理、写智驾代码,培训费用又是一笔天文数字,成功率还低得可怜。
前阵子试驾过他们的EQ系列。怎么说呢,开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续航倒还凑合,但那套交互系统用着就是不顺手,有种“工程师在硬着头皮做互联网产品”的感觉。展厅里那台EQA摆了快三个月,问了下销售,月销量还没破百。
倒是上周末带孩子逛商场,看见一台比亚迪的新车停在电梯口,围了一圈人在体验智能座舱。三十万不到的价格,配置表比那些百万级的车型还要丰富。这年头,光靠三叉星的logo撑场面,大概是越来越吃力了。
最近跟几个开修理厂的朋友吃饭,听他们讲起一件事:以前给奔驰做燃油系统的供应商,现在转型做新能源配件,价格压得特别低。产业链的变化,往往比台面上的新闻更能说明问题。那些靠传统汽车工业吃饭的公司,现在多半都在咬牙硬撑。
转型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让一个钻研了二十年发动机的师傅去搞域控制器,就像让开了半辈子手动挡的老司机去适应自动泊车——技术底子或许还在,但思维方式可能早就跟不上了。听说内部培训的通过率挺惨的,不少人拿了钱就转行了。
这种大动作也不是个例。宝马那边利润跌了快三成,福特因为关税损失更大。豪华品牌这两年的日子,恐怕都不太好过。当年那套“慢工出细活”的德国制造理念,遇上现在这种快速迭代的市场,多少显得有些跟不上趟儿。
上个月去深圳,特意绕到华强北那边转了转。那些做激光雷达、智能硬件的小公司,招聘信息贴得满墙都是。产业的重心在哪儿,看看这些不起眼的角落就知道了。
车主其实最关心的还是那几样:开着顺不顺手、保养贵不贵、二手能卖多少钱。品牌故事讲得再漂亮,最后还得落到真金白银的使用体验上。身边这两年换电车的朋友越来越多,倒也不全是为了环保,主要是智能化配置确实方便,充电网络也铺得差不多了。
前两天看新闻说奔驰要跟国内的智驾公司合作开发系统。这大概也算是种务实的选择——与其花大价钱自己从头摸索,不如找个懂本地市场的伙伴。在中国开车,导航得认得“掉头”和“打板”,这些本地化的细节,可能比算法本身还重要。
四百万买断一个工程师,买的不光是他的离开,更像是在给整个产业的转型埋单。这笔账算得精,但那些拿着补偿金重新找工作的五十多岁的师傅们,他们下半辈子要怎么过,大概没人去细想。
车还是那些车,只是造车的人,已经不是那批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