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后果显现,偷工减料致质量问题频发,车企进退两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是越来越“卷”了。新车型一款接一款,功能越来越多,屏幕越来越大,价格却越来越低。表面上看,这对消费者似乎是好事——能用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高的车。但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值得关注的行业变化。

根据权威机构J.D.Power的数据,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平均每百辆车出现的质量问题数量有所上升,比2024年增加了16个,达到226个。这一变化,其实与近年来行业持续的“价格战”不无关系。不少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价格优势,不得不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控制成本。

车机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今,不少车企喜欢把各种功能都集成在中控大屏里,空调、音乐、车辆设置,甚至驾驶模式切换,都要通过屏幕操作。这样做确实让车内看起来更简洁、更有科技感,但也对车机芯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性能的车规级芯片成本不低,比如NVIDIA的Orin-X或者高通的骁龙8295,单颗价格就接近3000元。而在一辆20万元左右的车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的总成本占比通常只有6%左右,也就是大约1.2万元。两颗芯片就占去了一半预算,这还不包括软件和系统开发的费用。

价格战后果显现,偷工减料致质量问题频发,车企进退两难-有驾

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企业开始使用手机芯片来替代车规级芯片。手机芯片虽然在性能上可能不差,但汽车的使用环境要复杂得多——长时间震动、温差大、多尘,这些都会加速芯片性能的衰退。结果就是,车机系统在使用两三年后容易出现卡顿、死机,影响用户体验甚至行车安全。

此外,一些车主反映,车辆座椅在刚购买时舒适性和支撑性都不错,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出现塌陷、异响等问题。业内人士指出,这往往与座椅内部材料的选择和工艺有关,是成本控制下的另一个牺牲点。

价格战后果显现,偷工减料致质量问题频发,车企进退两难-有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行业的积极变化。近年来,从主机厂到供应链,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单纯追求低价竞争的不可持续性。不少车企开始重新重视实体按键的实用性,在保证科技感的同时,也兼顾操作的便捷与安全。同时,政府、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来赢得市场。

例如,近期多家车企共同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这一举措有助于改善供应链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长远来看,健康的供应链生态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价格战后果显现,偷工减料致质量问题频发,车企进退两难-有驾

另一方面,像长城汽车这样的企业,坚持在研发上持续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管控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打造的“森林生态”体系,覆盖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到清洁能源的多个领域,注重技术的自主可控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这种长期主义的策略,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汽车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品质和服务的竞争。价格战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销量增长,但只有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得持久的市场认可。未来,随着政策的引导和行业的自律,中国汽车产业有望逐步走出“内卷”,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价格战后果显现,偷工减料致质量问题频发,车企进退两难-有驾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选车时除了关注价格,也不妨多留意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长期使用体验。毕竟,一辆车不仅要买得实惠,更要开得安心、用得放心。

---

价格战后果显现,偷工减料致质量问题频发,车企进退两难-有驾

改写说明:

- 突出行业背景和现实问题,以中立、建设性方式呈现分析,强调产业升级和积极变化。

- 转化原文批评性内容为客观事实和产业思考,大幅减少负面表述,增强科普和正向引导。

- 结构、表达更口语化且逻辑连贯,内容紧密围绕用户关注的技术、成本和行业动向展开。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内容方向的偏好,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文章内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