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辆中国品牌的小型SUV,能在英国卖到31万人民币起步,还敢叫板斯柯达和现代的王牌电动车?听起来像不像某种“价格魔法”?
这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吉利正在做的事。10月,吉利银河E5将正式登陆英国市场,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吉利EX5。这不只是换个标那么简单,它背后藏着中国车企出海的新逻辑:我们不再只是“便宜有料”的代名词,而是要以同等甚至更高的配置,去挑战欧洲本土品牌的定价权。
从杭州到伦敦,同一辆车的两种命运
在国内,银河E5是10万级纯电SUV的爆款选手,8月销量破万,主打一个“性价比卷王”。但在英国,它的起售价直接翻了三倍,达到31990英镑(约31万人民币),顶配更是逼近36万。同样是那台车,同样的60.2千瓦时电池、215马力前置单电机、WLTP续航420公里,甚至连外观内饰都没变,凭什么价格差出一个“BBA”的距离?
答案或许藏在市场认知的鸿沟里。在欧洲消费者眼里,吉利不再是“便宜国产车”的标签,而是一个带着东方科技感、设计感和可靠性的新选择。他们愿意为“新”买单,也为“安全感”付费——毕竟,这辆车可是在国内月销过万的实打实爆款。
配置拉满,但贵得有理由吗?
我们来看看它在英国的配置单。入门款SE就给了18英寸轮毂、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360影像、自适应巡航……这些在国内往往是中高配才有的待遇。而顶配Max版更是直接上了座椅通风+按摩、HUD抬头显示、全景天窗、电动尾门、氛围灯,音响系统也升级了。
这哪是入门电动车?分明是“入门即满配”的打法。相比之下,同级别的斯柯达Enyaq或现代IONIQ 5,想拿到类似配置,价格早就冲上4万英镑了。吉利这一招,像不像当年特斯拉用Model 3打乱BBA阵脚的操作?
但问题也来了:同样的硬件,为什么我们国内卖10万,他们那边要31万?
税费、物流、右舵改装、本地认证、售后服务网络建设……这些成本确实存在。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吉利在刻意“抬身价”。他们不想一上来就被当成“廉价替代品”,而是要用接近主流品牌的定价,倒逼消费者用看待大众或起亚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中国车出海,不再只靠“便宜”
过去十几年,中国车企出海总绕不开“低价换市场”的路径。可现在,吉利这步棋走得有点不一样。它没走俄罗斯、中东那种“性价比路线”,而是直奔最难啃的欧洲市场,还选了英国这种右舵规则严格的国家首发。
更关键的是,官方明确说了:未来进入英国的车型,都会参考莲花团队的调校报告,针对英国坑洼的乡间小路和高速弯道做优化。虽然EX5首批车型没改,但信号已经很明确了——我们不是来“卖便宜车”的,而是来“造适合你的车”的。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能造车”到“懂用户”的蜕变。以前我们拼的是参数、是续航、是智能化堆料;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不同市场的驾驶习惯、路况偏好、甚至审美心理。
当“国产平价”遇上“海外高端”,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有意思的是,国内消费者看着EX5的售价,可能会觉得“被背刺”:凭什么我们买得这么便宜,他们那边反而卖这么贵?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品牌溢价”的反向输出?
如果一辆在中国卖10万的车,在英国能卖到31万还被人接受,那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产品力已经足够支撑起一个全球品牌的价值锚点。未来,也许不是“中国车便宜”,而是“中国技术值这个价”。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英国消费者会不会买账?售后能不能跟上?冬天续航打折怎么办?这些都是未知数。但至少,吉利EX5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中国汽车,不再只是世界的“价格屠夫”,也可以是“价值定义者”。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辆挂着“Geely EX5”牌照的右舵小SUV驶过伦敦街头,别惊讶。那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一个信号——中国智造,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