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前两天,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在斯德哥尔摩落幕,双方约定把暂停的24%惩罚性关税以及相应反制措施,从原定的8月12日再度顺延到11月12日。
这是中美经贸关系第二次按下暂停键,也给中国企业出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出海这个课题,不仅是我们很多企业在今年以及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也是中国经济重要的支撑。
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到了13万亿,同比增长7.2%,创下了历史新高。
那么,有哪些行业和企业在上半年出海成绩亮眼?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02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在行业方面,高端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正在迅速提升,像工业机器人出口暴涨了61.5%。
从绝对值来看,依旧是机电产品的出口表现最为突出,出口额达到了7.8万亿,增长9.5%,占到出口总值的60%。
特别是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合计增长12.7%,成为拉动出口的核心引擎。
像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了348万辆,同比增长18%,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了41%,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75%。
其中,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表现亮眼,销量领跑全球市场,上半年海外销量超过47万,同比增长132%。
像在上半年,比亚迪在英、法、德、意、西五大欧洲头部市场全面突破。
在西班牙的月销量突破上万,增速达到了756.1%,市场占有率9.7%;在意大利,比亚迪上半年注册量超过9000台,市场占有率突破10%。
回想四年前的欧洲市场,比亚迪的出海其实没那么顺利,因为欧洲有大众、奔驰、宝马、雷诺这些强大的本土汽车品牌,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也很高,让外来品牌很难进入。
像在2021年,比亚迪一年的销量只有一千多辆,哪怕在2022-2023年,比亚迪的月销量也长期徘徊在几百台,甚至出现过个位数的情况。
但短短几年过去,一切都在变化,特别是在4月份,欧洲市场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时刻。
比亚迪首次在欧洲市场的纯电汽车(BEV)销量上超越了特斯拉,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了359%,而特斯拉的销量同比下降了49%。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洲和东亚。
2022年,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只有260辆,但两年过后,2024年比亚迪销量飙升到7.6万辆,增长292倍,在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销量达到4.7万辆,占据了电动车市场64%的份额。
在长期被日系车企统治的东亚市场,比亚迪也是接连在泰国、印尼、新加坡拿下销量冠军。
当然,成绩只是结果的体现,重要的是怎么样在不同的市场都能拿到好的结果?
我们仔细研究了比亚迪的出海路径,总结它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太三大核心战场的打法。
03
第一、产品与定价。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宽广的产品组合和高性价比的品质。
通过同时掌握纯电和插混的核心技术,比亚迪构建了一个能够对冲市场波动和政策风险的强大产品组合。
海外产品线覆盖了从经济实惠的C级车到运动型D级车的多个细分赛道,有着非常宽广的选项,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预算。
像欧盟用关税打击纯电的时候,比亚迪迅速转向插混,把关税壁垒从一个生存威胁转化为另一个市场的增长机遇。
同时,在定价上,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赋予了比亚迪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但对于欧洲市场的定价,比亚迪表现出了一种成熟的政治考量。
既避免因为定价过低,引发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的贸易投诉,但又保持高性价比策略,像在英国,海豹的售价比特斯拉Model 3低1万英镑,但性能参数不相上下,这种高性价比策略,是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利器。
当然,这背后还要归功于比亚迪在国内练出来的原点能力,不管是电动化上的核心技术,还是垂直整合的成本控制能力,才真正让比亚迪在复杂的海外市场状况下实现生存发展和品类扩张升级。
对我们很多企业的出海来说,一定不要偏离自己的原点能力,借助于原点能力的延伸,针对不同市场打造多样的产品组合,实现品类、人群、场景的扩张升级是我们进入当地市场的重要抓手。
第二、渠道与品牌建设。
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如何让消费者看到、体验并最终购买是进入海外市场的关键,也就是海外市场的存在感。
特别是在海外市场,很多行业已经有了本地品牌的领头羊,它们不只是拥有技术、资金的沉淀,更是在大众心目中拥有品类当中的“优先选择权”。
那么,对于外来者来说,就需要在营销上多点开花,多次曝光,打组合拳,而不是一招鲜。
在视播时代,抓住视频和直播是抓住了营销的红利,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公关、信息流、大搜、冠名也不应该放弃。
一套完整的营销体系,不仅有体现产品的直接营销,还有触达用户的目标营销,更要有提升品牌形象的公关营销和渠道营销。
像比亚迪在欧洲并不是直接去打广告跟消费者说“我有多厉害”,而是先吸引欧洲主流媒体的关注,获得他们的认可,比如拿到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五星安全评级,给品牌建立信誉。
同时,通过赞助顶级体育赛事,比如冠名2024年欧洲杯、美洲杯成为官方合作伙伴,借助曝光量极大,又符合当地文化的运动,快速推开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好感度,这就像赞助春晚一样。
另外,比亚迪为了让用户可以方便地接触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大量跟本土经销商合作,让有本地资源的合作伙伴去建设线下网点,解决线下的销售和服务,还通过租赁的方式让用户能够“以租带买”去快速体验到产品。
这一套营销体系是企业出海建立长期市场地位的基础。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想要走出去,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硬实力,更需要营销上的软功夫,在海外市场进行更大的触达和露脸。
第三、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我们今天的出海,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需要深度的本地融合。像比亚迪在巴西、泰国和匈牙利等地投资建厂,组建本地的团队,目的不仅是规避关税,也是为了定制化产品,融入当地经济,给当地创造就业,赢得本地社会的信任。过去,我们把出海理解为“中国制造,海外销售”的传统销售模式,但今天的出海更要去成为一个真正的本地利益相关者。
就像今天有很多外企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之后,就逐渐在本地建厂投资,还要高喊“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
我们去到海外其实也一样,如果没有“在全球制造,为全球服务”的意识,只想撒网,不想深耕,那么,想要在海外市场取得长足进步会非常困难。
这一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信任-定制-关税”的三位一体:
通过多管齐下的组合营销实现品牌的曝光和触达,再利用深度投资和创造就业来建立信任,同时,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去定制产品组合,进行品类的升级和场景扩张,最后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布局来规避政策风险。
这套组合拳也是我们从比亚迪以及众多企业身上看到的出海最优解。
当然,出海并不容易,比亚迪今天的成绩背后是四年磨一剑的蛰伏,是一开始销量惨淡下的坚持。
对任何想要出海的单仁牛商企业来说,出海第一课就是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把它当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依然拥有坚守的战略定力,我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够打造出世界级品牌。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