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句老话,用在眼下的小米SU7风波上,倒也颇为应景。
最近,小米SU7可谓是“流年不利”,不是物理层面的事故,而是在用户心头的口碑上,磕了个大跟头。罪魁祸首,便是那价值不菲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当初,冲着这份“赛道基因”和“性能加持”掏出真金白银的车主们,如今却发现,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是个“花架子”。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年初小米SU7的“石破天惊”说起。雷布斯一声吆喝,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不少拥趸们,为了追求极致的驾驶体验,不惜重金选配了这套“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宣传时,用词那是极尽华丽,什么“复刻纽北赛道”,什么“空气动力学优化”,听得人肾上腺素飙升。谁曾想,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实物,却经不起一丝一毫的推敲。烟雾测试形同虚设,纸巾贴合毫无反应,这哪里是什么“性能利器”,分明就是个“视觉安慰剂”!
于是乎,一个名为“SU7权益维护”的社群迅速膨胀,聚集了三百余名“踩雷”的车主,他们众口一词,要求退还选配费用,并全额退回定金。而小米方面的应对,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最初,他们含糊其辞地承认“信息传递存在瑕疵”,并祭出积分补偿这一“惯用伎俩”,试图蒙混过关。这种“隔靴搔痒”式的解决方案,自然无法平息用户的怒火。紧接着,小米又抛出了“取消订单,定金不退”的方案,这无疑是在火上浇油,彻底激怒了维权的车主们。
这场风波,实则是一场信任的崩塌。小米信誓旦旦地要打造“年轻人的梦中情车”,要让用户“尽享科技红利”,结果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将消费者的信任踩在脚下,把“情怀”变成了收割韭菜的“镰刀”。
这套所谓的“双风道”,究竟是“真材实料”,还是“金玉其外”?小米坚称,这仅仅是“外观设计”,而非“性能承诺”。然而,消费者并非“颟顸之辈”。官方宣传中,又是“纽北赛道”,又是“散热优化”,这难道不是在明示其具备实际功能吗?这与某些保健品厂商的营销套路,又有何本质区别?
联想到此前某知名国产手机品牌也曾上演过类似的闹剧。当时,他们推出了一款号称“温润如玉”的“陶瓷后盖”手机。结果,用户纷纷吐槽,这玩意儿不仅是“指纹收集器”,而且还“娇气”得很,一碰就碎。事后,官方虽极力辩解,并推出各种售后政策,但已然于事无补,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再往前追溯,某电商平台也曾因“虚假宣传”而备受诟病。他们将一款普通电饭煲包装成“IH电饭煲”进行售卖,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事发后,同样是舆论哗然,平台信誉也因此大打折扣。
这些前车之鉴,无一不在警醒我们: 诚信,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石。无论营销手段多么高明,故事讲得多么动听,倘若产品本身存在瑕疵,最终都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此次小米SU7的“退车风波”,远不止关乎一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更是一场对品牌信任的严峻考验。若不能以赤诚之心对待消费者,若不能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口碑,再华丽的辞藻,也终将沦为空洞的谎言。
目前,维权队伍仍在不断壮大,部分车主已准备诉诸法律途径。小米方面也表示将“积极沟通”,但对退还定金一事,始终讳莫如深。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我衷心希望,小米能够以此为鉴,切勿将消费者视为“待宰羔羊”,切勿将“情怀”作为营销的工具。须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