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

2016年3月,一家中国车企突然把拳头产品的价格砍到8万区间,整个行业炸了锅。那时候的汽车圈还没流行“价格战”这个词,但长城汽车用哈弗H6的一记重拳,直接把合资品牌逼到墙角。谁也没想到,八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哈弗H6,却因为“不降价”被挤出了销量榜前十。当年主动开炮的人,现在反而成了别人炮火下的靶子——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带头大哥”到“守擂失败”

把时间倒回2016年,哈弗H6降价那天,4S店的玻璃门差点被挤碎。当时国产SUV均价还在12万左右徘徊,长城直接把顶配车型价格压到8.88万,相当于用小米的价格卖出了苹果的配置。当年有位车主说:“买完车去加油,加油站大姐问我这车是不是要二十万?”这波操作让哈弗H6连续108个月稳坐销冠宝座,最风光的时候,中国每卖出三台SUV,就有一台是哈弗H6。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但到了2024年,情况完全反转。比亚迪的宋PLUS荣耀版直接杀到12万,把混动SUV的价格拉到油车水平。5月销量榜上,曾经月销8万台的哈弗H6,现在连前二十都挤不进去。有网友调侃:“以前是哈弗H6带着小弟们围剿合资车,现在轮到它被新能源车围在中间摩擦。”

长城的两难选择题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今年5月,长城高管在微博上甩出一组对比图:某热销新能源车取消底盘吸能盒,车身钢板不做防腐处理,保险费用比合资B级车还高。配文直接开怼:“低价车不是做慈善,省下的钱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这话就差报身份证号了——明眼人都知道是在暗指比亚迪。

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有位在4S店犹豫的顾客说:“我知道某些车减配,但人家百公里油耗才3升,加一箱油能从北京跑到上海。哈弗H6油耗8个,就算车价便宜两万,五年油费差价又填回去了。”这种账本思维,正是长城最头疼的地方。以前大家比谁配置高,现在比谁电费省,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不降价”背后的商业逻辑

翻看长城近十年的财报,会发现个有趣现象:2016年哈弗H6降价时,单车利润从8000元跌到5000元,但总利润反而涨了15%。这是因为销量暴增摊薄了成本,工厂24小时三班倒,连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都“累”得提前退休了两台。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长城某高管私下透露:“现在降价1万,得比八年前多卖三倍数量才能保本。”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最典型的例子在俄罗斯市场。哈弗H6在国内卖12万,到了莫斯科直接标价25万人民币,照样月销过万。有留学生拍过视频:俄罗斯4S店把哈弗H6和丰田RAV4摆在一起,前者的配置单能多出半米长。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策略,让长城在海外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但也导致国内消费者抱怨:“好东西都卖给外国人了?

原则与生存的博弈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今年6月的新车发布会上,长城高管又放狠话:“有人出老千,我们就掀桌子!”这话听着硬气,但经销商心里直打鼓。河北某4S店经理说:“现在进店的顾客,十个里有八个开口就问能不能优惠三万。我们说官方不让降价,人家转身就去隔壁买新能源了。”有销售偷偷吐槽:“公司说不搞冰箱彩电大沙发,但人家车里装彩电的确实好卖啊!

不过也有例外。坦克300的车主群里,有位玩越野的老哥晒出改装账单:花15万把素车改成“末日战车”,还在车顶装了无人机停机坪。他说:“要的就是这种硬核感,那些智能彩电对我来说还不如多装个差速锁。”这类用户正是长城死守“原则”的底气——他们不care油耗,不在乎智驾,就认准了越野老炮的调性。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转型阵痛期的生死时速

翻开长城的产品规划表,会发现个隐藏剧情:他们悄悄注册了“哈弗翔龙”“哈弗翼龙”等商标,被网友戏称“恐龙战队”。内部人士透露,这些车将搭载Hi4混动技术,续航超1200公里。但有个致命问题:同级别的比亚迪宋PLUS DM-i已经降到12万,长城新车要是定价15万,消费者会买单吗?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在保定工厂,工人们最近在生产线新增了混动电池包工位。老师傅指着新设备说:“以前装发动机就像组装乐高,现在加电池组得像做外科手术。”这种转变需要时间,而市场留给长城的窗口期可能不超过两年。有分析师预测:“到2026年,如果长城还没在混动市场站稳脚跟,很可能要被迫加入价格战。”

尾声:汽车业的“饥饿游戏”

哈弗打响“价格战”头炮,长城所谓的“原则”是否还在?-有驾

回看八年前那场价格战,长城用哈弗H6打开了国产SUV的黄金时代。如今站在新能源的十字路口,他们正面临更残酷的淘汰赛。有位行业老兵说得精辟:“以前车企比的是谁跑得快,现在比的是谁能在身上绑着炸药的情况下跑得远。”当“不降价”的原则撞上“活下去”的现实,这场博弈没有标准答案,但消费者用钱包投出的每一票,都在重塑中国汽车的未来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