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

固态电池这玩意儿,就像健身房里那个天天喊着要卧推200公斤,结果练了十年还在玩粉色哑铃的大哥。

中日韩三国,一堆巨头企业,真金白银砸进去的钱换算成硬币能把太平洋填个角,折腾了十几年,PPT一页比一页科幻,发布会一场比一场激动,结果呢?

你问量产车在哪,大家就开始左顾右盼,假装信号不好。

说全军覆没是夸张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大家都在通往牛逼的路上,被现实的减速带颠得七荤八素。

这故事得从丰田说起,2008年,当大家还在为电动爹那点可怜的续航和动不动就“热情似火”的安全问题头疼时,丰田这位老司机就觉得,液态锂电池这条路,迟早要堵死。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得换道,得超车。

于是他们一头扎进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坑。

这玩意儿理论上是天选之子,离子跑得飞快,能量密度直接翻倍,听着就像学渣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脉,要考清华北大。

2010年,丰田的第一个实验室样品出来了,能量密度400Wh/kg,内部测试一片叫好,香槟都准备开了。

结果一算成本,再一测稳定性,领导的脸比电解质还凝固。

这玩意儿在实验室里是林志玲,一拿到工厂就变罗玉凤,界面接触稀烂,良品率低到让人怀疑人生。

这哪是造电池,这是开盲盒啊。

资本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眼看日本大哥起了个头,韩国欧巴们坐不住了。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2012年,三星SDI跑步进场,但他们学聪明了,不跟丰田硬磕硫化物,而是选了聚合物电解质,想走一条“技术不够,工艺来凑”的捷径。

2014年,LG新能源也下场了,直接砸钱搞锂金属负极,想从根上解决问题。

中国企业这边,起步稍晚,2013年国轩高科开始申请专利,专攻氧化物路线,主打一个“你们卷你们的,我走我的阳光道”,完美避开日韩的专利雷区。

于是,一场围绕固态电池的东亚三国杀正式开打。剧情也变得魔幻起来。

前面几年,大家都在闷头烧钱。

丰田建中试线,三星出原型,LG测负极,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2016、2017年也纷纷组建豪华团队,开始在全球挖人、扫专利。

到了2018年,中国专利申请量井喷,但大部分都是基础材料研究,离产品还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

然后大家发现,单打独斗,钱烧得太快,心脏受不了。

于是,2015年丰田和三星开始眉来眼去,分享数据,避免重复踩坑。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到了2022年,干脆组了个联盟,共享硫化物工艺。

你看,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共同的KPI和被现实毒打后的清醒。

政府也来添柴火,韩国给三星LG发补贴,日本援助丰田建更大的中试线,中国工信部直接把固态电池写进规划。

一时间,固态电池成了科技圈的顶流,续航超1000公里、充电10分钟跑800公里这类新闻稿满天飞。

丰田的样车秀了,国轩的样品出了,三星的小批量线跑起来了。

可每当记者问“啥时候普通人能买到”,大佬们就开始打太极,纷纷把量产时间表调到了遥远的2027年,甚至2030年。

为什么?为什么布局了十几年,投入了上万亿,最后还是卡在量产这临门一脚?

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科学问题一旦变成了工程问题和经济问题,就不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能解决的了,得靠会计和车间主任。

首先,成本是第一把杀猪刀。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全固态电池的心脏——锂金属负极,每吨价格95万,而现在主流的石墨负极,价格是它的十七分之一。

这就好比你做蛋炒饭,米饭五块钱,但那颗蛋要卖一百块。

光是电芯成本,全固态就是5块钱/Wh,液态电池才5毛。

一台80kWh的电动车,用液态电池,成本4万多;换成全固态,电芯成本直接飙到40万。

这差价,别说消费者,车企自己都不敢看。

卖车还是卖电池?

这是个哲学问题。

其次,工艺是拦路虎。

液态电池,电解液像胶水,能把正负极材料完美浸润,离子想怎么游就怎么游。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固态电池呢?

固固界面,硬碰硬,离子要穿过去,比你早高峰挤地铁还难。

为了让它们接触良好,得用兆帕级的巨大压力压着。

这意味着从匀浆、涂布到封装,整条生产线70%以上的设备都得换。

你原来那套做奶茶的设备,现在想拿来做满汉全席,可能吗?

烘烤温度控制不准,电解质直接开裂,良品率长期低于50%。

这哪是工业生产,这是行为艺术。

然后是供应链,突出一个“乱”字。

硫化物电解质的核心供应商就那么几家,基本都在日本,国内想买,不仅贵,稳定性还跟抽奖一样。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大家都是一边搞研发,一边求爷爷告奶奶地找材料试错。

氧化物路线呢,导电率又不行,只有液态的十分之一,结果就是充电慢,功率上不去。

一辆号称续航1000公里的电动爹,充电要一天,你开出去是想体验荒野求生吗?

更骚的是,就算你千辛万苦把电池造出来了,充电桩也不匹配。

固态电池理论上10分钟充满,需要专门的大功率充电桩,建一个的成本是现在的两倍。

现有的国家电网,根本撑不住这么多“电老虎”同时开饭。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是企业内部的左右互搏。

过去十年,各大电池厂在液态电池上投了多少钱?

数千亿。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建了多少产能?

超过2TWh。

现在你让它为了一个八字还没一撇的固态电池,把这些刚投产没几年的印钞机全闲置了?

股东第一个拿着刀冲进董事会。

宁德时代的曾老板就说得很实在,一个技术从样品到量产,没个八到十年根本下不来。

所以你看,大家一边吹着固态电池的牛逼,一边疯狂扩产液态电池。

身体比嘴巴诚实多了。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很魔幻。

大家都在喊“冲向未来”,但实际上都在玩“半固态”这种过渡产品。

中日韩集体翻车,苦等十年的固态电池,到底卡在哪了?-有驾

说白了,就是在现有液态电池里掺点固态电解质,像做撒尿牛丸一样,稍微提升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先稳住市场,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比如赣锋锂业用在东风E70上的,赛力斯SF5量产的,都是这种“混血儿”。

说到底,固态电池不是技术不行,是商业化太难。

它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天才,物理满分,但情商、社交、动手能力全是零分。

丰田手握硫化物核心工艺的专利墙,高高在上;韩国三星在无阳极技术上玩得花,但规模上不去;中国企业专利多如牛毛,但大多是基础研究,能直接变成钱的产业化专利少得可怜。

这场中日韩的固态电池“军备竞赛”,打了十几年,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战略默契。

谁都知道这是未来,谁都不敢掉队,于是大家一起画饼,一起开发布会,一起把量产时间定在一个安全的未来。

丰田说2027年要在雷克萨斯上用,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这话你听听就好,毕竟他们推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宁德时代目标500Wh/kg,也说2027年小批量,但人家老板都说了,不急着吹。

所以,所谓的“全军覆没”,不是真的输了,而是大家发现,终点线比想象中远得多。

在这场马拉松里,没人敢停下来,但也没人能立刻冲刺。

大家都在一个尴尬的速度上,一边给观众(资本市场)挥手致意,一边暗自调整呼吸,祈祷自己不是第一个抽筋倒下的那个。

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着小米SU7这种续航800公里、超充5分钟补200公里的液态电池车卖得飞起,只能感慨一句:

有时候,活在当下,也挺香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