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偷拍照片在车圈炸了锅。 某汽车博主在社交平台晒出猛料:运输板车上,小米SU7旁边赫然停着一台裹满黑白伪装贴纸的“庞然大物”。 尽管裹得严严实实,但对比一旁的SU7轿车,这台新车明显高出一头,车身更宽更长,线条敦实得像一堵墙。 车顶还顶着激光雷达模块,活像戴了顶高科技帽子。
这可不是普通新车——它就是传闻已久的小米首款增程SUV,内部代号“昆仑”。 从轮廓看,它彻底抛弃了SU7的流线轿跑设计,车头方正硬朗,车尾敦实厚重,后车窗面积大到能当投影幕布。 现场目测车长接近5.2米,比SU7长出十几厘米,但车身高度反而更低趴,有种“矮胖肌肉男”的既视感。
最让车迷兴奋的是动力系统。 这台车搭载小米自研的1.5T增程器,配合前后双电机,纯电续航直接瞄准300公里,加满油能跑1500公里,比特斯拉跑长途还省心。 电池由宁德时代独家供货,支持超快充技术,吃顿饭的功夫又能满电出发。 工程师偷偷透露,增程器做了静音优化,号称“启动时比冰箱压缩机还安静”。
车内布局才是家庭用户的刚需。 三排六座设计,后排车窗方方正正,一看就是给第三排留足空间。 现场人员比划说,轮眉间隙能塞进三根手指,底盘明显加高,通过性不输越野车。 中控台被拍到多了两个无线充电板,副驾驶位置疑似预留了娱乐屏安装位。 更绝的是D柱开了三角窗,这种MPV常见的设计塞进SUV,明摆着要把空间榨干用尽。
智能化配置毫不含糊。 车顶激光雷达实锤了高阶辅助驾驶,城市NOA和自动泊车大概率标配。 车机直接预装澎湃OS系统,上车自动同步手机日程,回家路上语音操控开空调,甚至能反向给智能家居供电。 博主调侃:“这哪是买车,分明请了个电子管家! ”
小米此时杀入增程市场绝非偶然。 去年官方还嘴硬说“不做增程车”,今年态度180度大转变。 背后是残酷的数据:72%的SU7意向用户因充电问题放弃下单,而增程车型去年销量暴涨78%,理想靠它年卖50万辆。 雷军团队调研发现,中国家庭买车的头号痛点,永远是“回老家怕没电,加油站却遍地都是”。
产能却成了小米的紧箍咒。 现在买YU7得等9个月,SU7也要排队大半年。 工厂流水线三班倒,机器人24小时连轴转,年产能硬撑到36万辆还是不够分。 更麻烦的是零部件通用率低,SU7和YU7看似同平台,实则90%零件重新开发,产线调度像解九连环。 若明年增程SUV上市时交付拖沓,再好的配置也扛不住用户转投理想问界。
价格可能是小米的王炸。 业内普遍预测定价30万左右,比问界M9便宜16万,比理想L9低15万。 博主算过一笔账:激光雷达、六座、1500公里续航,这些配置堆在传统品牌没50万拿不下。 但小米供应链成本控制极狠——激光雷达技术来自扫地机器人团队,座椅供应商兼做米家按摩椅,硬是把零件成本砍掉18%。
对手早已严阵以待。 问界M9单周卖5000台,理想L9月销稳居5000以上,连领克、腾势都虎视眈眈。 小米增程SUV想突围,光靠性价比不够。 家庭用户最看重可靠性,理想增程器迭代了五代才解决噪音问题,小米初代机能否扛住零下30度严寒或42度高温,还得实测见真章。
谍照里还藏了个彩蛋:增程SUV旁边蹲着台神秘小车。 造型像两厢车又像溜背SUV,车尾收得急,后窗倾斜如轿跑。 轮毂小得寒酸,疑似瞄准15万市场,车迷狂猜是“红米汽车”。 小米这招“买一送一”曝光法,把友商新车发布会直接逼成战术分析会。
从SU7性能轿跑、YU7豪华SUV,再到增程“带娃神器”,小米两年铺开三条产品线,比特斯拉当年还生猛。 但成败关键仍在细节:第三排是否沦为“狗座”? 静音能否媲美纯电? 交付会不会再玩“饥饿营销”? 这些答案,都藏在那台贴满传感器的伪装车里,飞驰在吐鲁番50摄氏度的测试场上。
全部评论 (0)